学完这一章节后,我顿时豁然开朗了,因为它解答了多年来困扰在我内心,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的情绪问题。
通常我们不会这样反问自己:是她惹你不高兴,还是你和自己过不去啊?
似乎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让自己产生了情绪。当受到情绪的影响后,我们会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卸给对方,而不知道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
我们总是容易在对话中与人发生翻车事故,是因为对话“低手”总是成为情绪的俘虏,而且自己还毫不知情。
可见情绪是否得到控制,决定了对话的成功与否。而从作者提出的行为方式模型中,我们了解到,要掌控情绪首先得从控制我们的想法开始。
但如果我们无法分清想法和事实,就容易受到小聪明的想法的影响,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
常见的三种小聪明想法有:
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
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说一句中肯的话,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曾有过这些想法,只是数量的区别罢了。有些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小聪明想法的“行家”。
我身边就遇到过很多带着这些想法做事的人。(也是开头说的表达不出来的情绪问题。)可以说,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相处从来不会愉快。
我的一个亲戚,总是在我面前调侃她老公有多么的自私和狭隘(大反派想法),而她自己总是被他的暴脾气伤害到了,家庭里的不开心都是受到他的暴脾气的影响(受害者想法),最后她说已经习惯了这种日子了,也拿他没办法,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无助者想法)。
亲戚刚开始跟我说的时候,我挺同情她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和他们相处后,发现事实并并非如此。亲戚的老公是脾气不太好,但通常是在亲戚强势的言辞长期刺激下形成的反应,而亲戚也并非毫无毛病,经常说话口不择言,信口开河,让人听了也会斥责她三分的那种。
这件事本来问题不大,但亲戚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想法用在爱人身上的行为不可取。她只是在躲避自己的责任,用小聪明的想法粉饰自己的错误行为,还在我面前义正言辞的标榜自己没有错,最终让这些家庭小闹剧得不到妥善地解决。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想弥补错误想法中遗漏的细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对话的真正目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二次问题!我们学会了不主观臆断想法,控制情绪,我们才能和他人进行健康的对话,而不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俘虏,偏离对话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