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安娜
自从开始学习西班牙语以后,(虽然现在忘得差不多了),我就对西语世界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因此,看到《葡萄牙的高山》这本书2017年11月出版上市,在豆瓣2017年度图书榜里,就在买书时凑单买回来了,当然后来又发现网易蜗牛读书又上架了,同期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我的心情.......
anyway,相对比套着封皮的样子,我更喜欢去皮后的样子,颜色是流行的薄荷绿,内容也非常spanishy,虽然全句看不懂,但我认识casa(家)这个词,因此,我猜,就是指书里跨越近八十年,每个人反复诉说的,“这就是家”。
《葡萄牙的高山》从1904年12月的里斯本说起,到了葡萄牙的高山地区的图伊泽洛村,到了1938年12月,又从图伊泽洛村到了布拉干萨,接着到了1981年夏天的渥太华,最后停在了图伊泽洛村外荒野中的一块巨石顶部。
三个年代的三个故事,看上去似乎没有关联,然而细细读之,就能发现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故事都离不开死亡,每个人都经历了心碎的失去,一个故事里的小角色可能是另一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一个故事里被舍弃的小道具可能是另一个故事里的关键证据,每个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一个毛茸茸的形象。
分开看,三个故事各有风格,甚至让人疑惑并非一个人的作品,然而图书注明作者又确实只有扬·马特尔一人。
第一个故事把旅途描写的栩栩如生,非常写实细致,配合一个世纪前的人文地貌,那时候的自驾游和现在真是天差地别,年代感扑面而来。
第二个故事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引发了妻子和丈夫之间对神的讨论,well,其实主要是妻子的讲述,又出现了无厘头的一对老夫老妻,用现实的眼光看,足以让人惊呼“这不可能”,最后还丢下一个巨大的谜团,其悬疑性甚至超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
第三个故事则走温情路线,没有太多的磨难和不可思议,只有从心而为,做自己感到的快乐的事吧,别管别人的眼光,也不管结局如何,别管读者是否觉得遗憾和痛苦吧。折磨读者,这就是作者的使命。
“这就是家。这就是家。这就是家。” 每个人,都在寻找家。家是物理意义的,也是精神意义的。失去了爱人的家,就失去了家的精神意义,就成了灵魂的牢笼。
失去后,该如何活下去,如何重拾生活的意义,如何处置自己和人生的关系,是生命的重大议题。学会对待失去,才能真正理解拥有。倒着走是一种对抗生活的不幸的方式,离开一个地方,踏上一段旅程,到另一个地方去也是。
吾心安处是吾乡,心不安时,吾只好流浪。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