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到一个观点:忍辱负重型的人,永远在得不到的苦中。“我如果…就可以…”享受不到当下的幸福。
幸福,一定不是因为你有了设想中的情景或者状态,而出现的感受。
很早以前,人们会说“我要有一部车,就一定是件很棒的事。”结果后来有了车,他以为一定有幸福的感觉,结果他又沉浸于“车不如别人的好”新一轮的苦中。所以真正幸福的,不是他有一部车的状态,也不是他的车好不好,而是他丧失了幸福获得感的能力。
我们小时候,一颗糖或者过年的新衣都会让我们感觉很幸福。而现在再多的糖和新衣也难让我们开心,不是因为得来太容易,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对生活麻木了,跟糖和新衣没有关系。
罗伯特·波西格在《父子的世界》中说他和一群老僧人爬喜马拉雅山,虽然他最年轻,但和僧人比起来,他爬的最累。因为他的注意力只在山顶,而僧人们在享受他们的路途。
很多中年人现在总是有回忆的习惯,他们常常说“还是读书的时候最幸福,多单纯啊!”可是,事实上,回想起来,那时候在学校他们天天诅咒学校,诅咒学校不够大、老师不近人情、没有钱、日子单调,他们并没有感知到单纯、简单、朴素、纯洁的幸福,反而这些特质,都是当时最不耻的,只盼着早早毕业,去工作去挣钱。
把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期待,都收回来吧,体验你今天的一蔬一饭,一段小时光,这种体验感就是幸福。
所以,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种能力。“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只要还没麻木,就可以练习“幸福的能力”,也就是感知快乐的能力。
当你能够练习到,即使无人陪伴,即使什么也不做,你也感觉内心丰盈饱满,你就是幸福的。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