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每年春节是你与父母相处时间最久的整块时间,而你平均每天跟父母沟通的时长不超过2个小时。但是,这么短暂的时间,也会发生:
你怎么老是玩手机,你出去溜达溜达,总在家闷着
你回家工作吧,爸妈可以照顾你,你一个人在外面,我们也不放心
你姨给你介绍个对象,你这两天去看看吧
你们年纪也不小了,赶紧要个孩子吧,趁我还年轻,能帮你们带带
我这样带孩子怎么不对了,你不也是我这么养大的吗?
听爸妈的,我们也是为了你好……
矛盾多了,你是不胜其烦,这哪是放假休息,简直是归心似箭,巴不得赶紧开学或者上班。
有朋友发朋友圈,老爸迂腐至极,我说赚钱没错,老爸就开始讲革命故事,人脉关系,简直没办法沟通。老爸底下回复,儿子理想主义,不接受长辈意见,不听也罢。
不得不提醒一句,爹妈都在圈里混,发之前记得分组。
每一个大的家庭关系,俨然如太阳系一般。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同时又受到其他成员的引力作用。如果你想改变父母的行为轨迹,那么必然会发生冲突。
01 语言冲突后的四种反应
听到不中听的话,人会做出四种选择。第一,承认自己犯了错,所以自责;第二,指责都是对方的错,所以恼怒;第三,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比如父母总是劝你回老家工作,你做什么事他们都不放心,你感到很伤心,因为你看重父母的信任;第四,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比如老妈跟你倾诉家里的琐事,你感受到她伤心可能是因为她需要体贴和支持。
而我们在与父母语言冲突的时候,第二种出现的概率最高。比如母亲说“你怎么这么不理解我,我这不都是为你好”,实际上她通过这种批评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主张,常常会引起你的申辩或者反击,其实方法很简单,她如果直接说出需求,你极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例如还是这个问题,母亲说“你要不要回家来工作,我总是想着你,惦记你,希望能多看见你?”这时候你会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四种反应,了解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其实她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安全感,比如她的事业心不足,业务爱好时间太空余,跟老爸的沟通交流经常不在一个频道,所以她希望能借由你回来提升她的安全感。
只有你知道她的期待,你才能说出满足她的需要,又没有太拧巴她的意志,比如你增加跟她的电话、微信沟通次数,回家看访她的时间,帮她购买一些能够填补业余时间的小东西,让她忙碌、充实起来,可能她就不再逼你回家了。
如果这个问题你想不通,就容易把自己置于情绪化严重的境地。这时候你可以拿出一张空白纸,写出“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先写出你自己的,然后写出你理解的对方的,然后你先预制好这个方案,拿着这个方案再回家。
但是你很可能会说,我太知道我自己的需要了,可是我就算列出来,我爸妈也不听我的啊。有句话我想分享给你,如果你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你自己首先得迈出这一步。
在表达你的期待的时候,需要非常清晰,妈妈,我需要您能够多信赖我一些,再给我2年时间,我希望在工作上实现什么样的成绩,如果还是没有实现,我肯定回家。在此期间,我也会每周都跟您打电话,节假日也会回来陪您。我也希望您能找到您的业务梦想,比如十字绣、练字、看看书,不如我给您报名一个辅导班,我同学给我的票,不花钱。其实这个班不便宜,但是你说不要钱,她就去听了。她自己忙起来了,就不那么愿意管你了。
但是如果你说,妈妈,我希望你能让我成长为我自己,给我自由。这种描述性的语言过于抽象,别说你父母,你自己能说清你所谓的自由是什么吗?如果你能说清楚,那就把具体的内容讲给父母听。
我们举一个对话的例子:
孩子问父母:你想要得到什么呢?
父母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父母想了半天,说:我希望你能多回家陪陪我们。
孩子说:那您的意思是希望我多关心您是吗?
父母说:嗯,算是,这有什么不合理的吗?
孩子说:挺好的,您再接着说说怎么做才是有人关心你。比如现在我可以做些什么吗?我或者别人怎么做,才是按你期待的方式来关心你。
父母:说不太清楚。
孩子说:嗯确实是,可是如果您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就更难了。
这个对话对于大多数家庭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很难开头,很难一次性成功,不过你可以在这个春节乃至从今以后,多跟父母使用这个对话案例,了解对方的期待。
02 倾听的力量
倾听的目的是了解对方,观察对方的感受、需要和对你的请求,能够给与反馈。当我们想要更好的倾听父母内心的声音时,第一步就是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都已经是新的一年,何必抱着旧的想法呢?你在成长,他们也一样。然后全神贯注的去倾听对方,给出他所需要的反馈。
先解释下什么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定义。
以前可能这么说:
你说的是什么事?
你现在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你希望我怎么做?
比如我们以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不过是父母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一新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变低了。所以,先把别人怎么看我放在一边,先准确重述对方的观点。
换成另一种说法,你体会一下
描述别人的观察:去年一年我回家次数不到5次,你说的是这个事?
描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爸爸你很灰心,是因为你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
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让我帮你清理手机内存、安装几个软件?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当他觉得别人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对话者也会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总结下思路是这样的:
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具体的话描述。
对方的感受是什么?
对方需要别人怎么样
对方对你有怎样的请求?
而你的话术是这样的,你什么什么样的感受是因为你想让我怎样(这是他的请求),或者说你什么样的感受是因为我不够怎么样(这是他的需要)。
比如父母可能会说,跟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来没好好听。这时候你可以想一下,爸妈不高兴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不够理解他们。你可以试着去发问,爸妈您是觉得我不够理解你们?或者说,您这么不开心,一看就是您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啊。
在给他人反馈时,语气是非常重要的。同一句话的文字语气不同,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家人通过你的语气意识到你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不会产生反感。
你知道你这么改说话方式跟以往相比的最大区别嘛?你把注意力放在了他们的需要上,而不是你做错了什么上,这样你就不容易立刻情绪化,激发你们之间矛盾的概率又低了一层。
03 洞察性格,读懂家人
在了解家人性格特质之前,我们先思考下,这个春节,父母和其他亲人主要会跟你讨论什么。
第一点, 婚姻育儿。
学生时代家长反复强调,别搞对象。乃至于大学时代都希望孩子努力学习,毕业找到好工作。就这样,美妙的20-26岁伴随着“青茕孓立,形影相吊”的单身时光而终结,所以27-35周岁的女性,春节犹如噩梦,因为不光父母会催婚,七大姑八大姨都会催,自己俨然一副嫁不出去的样子
而事实呢?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了代码、敢独闯异国他乡,相貌不丑、人品不错、只是不想太讲究,又有什么错?
父母期望你的结婚对象无非是“工作稳定、为人可靠、传统”,相貌、学历都是其次,什么兴趣爱好、沟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父母很少会纳入考虑范围。
第二点,工作。
用《穷爸爸富爸爸》书中的观点,中国式的家长思维上“穷爸爸”居多,他希望我们工作稳定、不要冒险,所以体制内最佳,老家周边最佳,不建议老换工作。而工作内容上,新鲜和工资不稳定的都会触及他们的安全防线。
第三点,生活方式。
父母希望你把工资都存上,如果都消费了,尤其是拿去买奢侈品、旅游,没有存款或者存款金额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父母就会主动参与和给你一个方案。
其实父母的碎碎念又很温暖,它是我们成年前的负担,是我们懂事后的牵挂,更是他们离开后温暖的念想。
以前我们分享过DISC行为特质分析方法,其实家人也可以用此工具进行分类,针对他们的特点给予答复。
D特质父母,支配型,独断、专横、领导气质,要求你赶紧听她的,必须怎么做。
I特质互动型,社交型,比如特别能说的老人,见到谁都亲切的不得了,能跟你叙述出你爸爸小时候的事情、你小时候的事情,从见面到吃饭到各自回家,一直拉着你的手说个不停。
比如说说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具体一些,绘声绘色一些,你新认识了什么人,有哪些有趣的事,有哪些糗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新的一年你期望怎么做。我的爷爷每次都会说“小争啊,你在哪个大厂子上班呢?”我说,一个做软件的很大的,不叫厂子,是个公司,我们有一个独立的楼,有6层呢,大概分了很多个很多个部门,公司里得有几百号人,全国都算上得两千人呢。爷爷就说,哦,那是个很大的厂子呢。我接着说,我现在负责的推广一个软件,比如说这个遥控器吧,我得在电视打广告啊,要不你咋知道这个遥控器好用呢,我的工作就是让那个软件多多的人知道。哦,你是推销遥控器的啊。也不是哦,我不负责卖遥控器,也不用陪客户,我只需要天天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就可以啦。
S特质,支持型,常见的是受气的妈妈,一回家就开始跟你说最近你爸怎么欺负她、气她,哭天抹泪,觉得你是她唯一的依靠。
C特质,追求完美的家人,你怎么还没怎样怎样,你怎么不这样那样,不遗余力的挑剔。
对于D特质的父母,尊重、认同,肯定,无所不能的夸他,太棒了,还有吗?我这得做笔记啊。I特质,您能跟我说说您那时候是怎么度过来的吗?谈历史,你得认同,说这得写入家族奋斗史。S特质,拥抱,抚摸,亲人希望你回家工作无非是不放心你,不如主动出击,说说你在外地做什么、取得了那些收获,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激情和不服输的心。C特质,拿数据、例证反驳,尤其是涉及带娃的问题,你直接说科学依据,某某科学育儿专家指出,知名权威人士介绍,这是一个看数据的育儿年代,不是你过去拍脑门的年代。
04 亲人之间,非暴力沟通
首先我们得理解下什么是暴力,如果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那把它归到身体暴力,而如果行为造成精神伤害,那它的有害性比身体暴力更甚。比如父母曾说的让你很受伤的话,比父母揍你一顿还痛苦。
与父母沟通,要考虑几点,时机、场景、语言方式、姿态吗?我们虽然可以提炼出这几方面的技巧,但是太复杂,唯一需要记得就是“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别老妈一张嘴,还没说啥呢,你就情绪先上来了,说“妈,你总是这样”,万一你妈这次改了呢?有个方法就是,了解父母说话时的期待、需求,给与他想要的反馈。
例如,9月份我跟闺蜜去俄罗斯自由行,我妈说:“你们两个小姑娘就敢去?那多危险啊?”虽然我也是觉得老妈这么不信任我,内心很不服气,很不开心。
等我过了一会儿,情绪不那么严重了,我把出行的攻略文档、导航标注的地理位置截图发给她,包括每一天去什么景点、位置、距离、出行方式,其他游客的详细攻略,我妈看完稍微放心些了,还问了一些我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我都一一列上又查找答案,最后我妈还是万分忐忑的盼着我平安回来。
事实上,老妈不是不信任我,她是希望我能够更安全的历练自己,做更充分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和危机预案。而老妈担心的理由是,我从没有独立去旅行,从未出国过。
这个故事总结出几点:
(1)不要立刻给于回复,先控制情绪,再回答问题
(2)分析父母说这话背后的期待是什么?顾虑是什么?你有什么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背书的事实支撑
但有时候会遇到父母发飙,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妈人在桂林,非得让我这几天就去看她,说她生病了,还说我有时间去旅行没时间看她,这么说的,“你就这么对我,你要看不见我了就后悔了。”给我吓得立刻想买机票了,恰好我一个朋友前几天刚从桂林回来,他恰好看过了我妈,说啥事没有,就是想我想得发慌而已。
我说,妈,你对我好,惦记我,我知道,你也一定是太想念我了,而且你现在可能身体挺不舒服的,需要人陪伴。但我想你应该还能动,而我这边工作实在太忙,最近不好请假,不如我给你买个机票,你明天就来我们家,去机场和出机场都打车,我先给你转2000块钱,你看行不行?我跟我婆婆都说好了,你来这住一个月,有地方住,跟我宝玩一会儿你心情也好。
当我把这个方法分享给一位女性朋友时,她说她搞不懂父母的期待是什么?我跟她说:你们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父母,只有你最清楚他们的喜好,也最知道他们的软肋在哪里。
亲人老说你玩手机,你可以把你看得有意思的新闻、视频跟她们共享一起看,也可以一起玩手机的。
总结,跟家人沟通,话术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用行动,你得多沟通、勤沟通甚至于立刻去沟通,打电话跟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与他们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