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2016年9月26日,上午,听了李老师的《苦斋记》和秦老师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有专家进行评课。听完后,我有了如下体会:
其一,一堂“古韵流觞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以及相关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的深入了解之上。俗话说:“模式可复制,但内涵不可重复和模仿。”因此,如果想上好“古韵流觞课”,必须放手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仔细阅读和了解相关的知识链接,深入品读文本。作为老师,不仅要把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研读的内容烂熟于心,还要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各个板块的检测环节,不仅要做到有针对性(针对文本,针对学情),还要具有连贯性,这样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教学时才真正有“古韵流觞”之感。
其二,一堂课的“眼睛”其实就是教学目标。在秦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感受她的别具匠心,可以体会到她的语言魅力,也可以领略她的才艺俱佳。只是,她流畅的教学过程,巧妙的教学设计,却淡化了教学目标中的“精心选材”这个关键词组,因此,给人感觉本节课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目标达成度便不是那么完美了。
2016年9月26日下午,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关于《理解语文,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报告,现就其中的某些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其一,从开场活动中,我进一步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加明白了团队核心人,即我们的领队(组长)在活动中的重要性,他需要了解队员,最快熟识规则,懂得协调。推而广之,作为老师,便是班级的领队,要做的,要懂得的,要协调的更是如此。因此,懂点管理学,读点相关书籍非常有必要!
其二,教学中,紧扣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时刻以“语言建构与作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准则和目标,力争让每堂语文课从我们的受众——学生角度着眼,真正从学生语文素养角度提升内涵,做一名内外兼修的“语文人”!
其三,便是那个有趣的心理测试,那个测试的结果是“ABC”的数目为“833”,我确实是典型的视觉型人物,记东西常常是见过的记得最快且不会轻易忘记。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了解学生的方法,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因此,此测试可以一试!
最后,希望,我能努力做到,“趣情思”三瓣兼具的有心的语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