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虎踞的山水城林,是南京的风貌;千年古都的文化积淀,是南京的底蕴;温润醇厚的市井美食,是南京的烟火;包容洒脱的朴实“萝卜”,是南京的气质……每个人在熟悉的生活里,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南京。让我们一起去寻觅,去品味南京的味道。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以“这很南京”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这很南京(26分)
彭奕嘉
南京,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浓厚的底蕴,这很南京。
六朝的人物和晚唐的诗,都是没落时代的结晶,所以才会有“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烟雨晚唐诗”。
其实也不仅仅是晚唐,整个唐朝似乎都与南京密不可分。
当你登上凤凰台时,会想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吗?
踏着石梯,逐步向上,南京的景象会渐渐呈现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感慨:这儿的景象好美丽,好壮阔!
李白作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媲美,更是为了突显自己怀才不遇时的一种叹息,再壮阔的景象,也有一份惆怅、愁苦,这很南京!
当你乘舟泛泛秦淮河时,会想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吗?
元宵佳节,人们都爱这秦淮灯会,灯光璀璨。河面上也映衬着五彩斑斓的色彩,可谓是热闹非凡。
但这繁华的秦淮河也有没落过,无人问津过。历史上,陈后主,李后主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笑话,杜牧写这首诗,可以说是在担忧晚唐的社会,也体现了南北朝时陈国统治的可笑。沉迷于美色,贪图于钱财,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再喧嚣的市景,也有不警醒的时候,陶醉期中,这很南京!
当你漫步在乌衣巷时,会想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吗?
白墙黑瓦,仿佛就能看到一群文人在那儿吟诗作画,附庸风雅,那儿的一口井,一棵树都设计得讨人喜欢。
就是这样一条巷子,也见证了王、谢两家的盛世与衰败。前日是文人诗会,后日便是平常百姓的家常闲语。刘禹锡这样写也算是以小见大,通过王、谢两家来证实社会的腐朽与颓废。在诗气飘飞的小巷,也证实了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变迁,这很南京!
南京或许就是这样,充满了淡淡的悲伤,在不断地亡国。但也正因如此,使诗人们留下了思考,使南京富有浓厚、厚重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这就是南京,一座有虎踞龙盘的金陵霸气和醉生梦死的亡国之音的城市,不可忽视的千年古都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底蕴。
这很南京——
这很南京(25分)
董馨怡
如果在外头问一问,回答在南京生活过的,去过南京的,可以多得一抓一大把,可这其中真正品味过南京的,却是屈指可数,尽管自己从小在南京长大,可第一次品味南京,却是在杜牧的诗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只是这么一读,心中就有了无尽的萧瑟冷凄之感,与我印象中的秦淮河可谓是大相径庭,为一探这秦淮河的真实风貌,我动身去了秦淮河。
夜晚的月亮皎洁清透,月光如同细碎的银子洒在了水面上,水面波光粼粼。闪烁着银光,翠绿欲滴的秦淮河如同祖母绿松石静静地将身子躺在这万家灯火之中,月光梦幻的朦胧好似为它铺了一层丝绸般的轻纱,河水缓缓地随波涌动,波声轻盈,与人们的欢声笑语相伴。往日的光景却不再,这里不再有不闻国事置身于外的商女,也不再有会忧国忧民为家亡国难而担忧,只有人们安居乐业游览名胜的欢乐,现实中的人流与我记忆中乘船怀古的杜牧合影交叠,现代与历史中的反差,让我顿时就感受到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体会到了南京这座古都经过历史的洗涤反反复复的冲刷遗留下的饱经沧桑,如今的秦淮河畔笑语交织,在欢声笑语、桨声阵阵的背后是千年沉淀下的历史韵味,这是我第一次想到用除博爱、朴实、诗意之外的词去描绘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千年的韵味,这很南京。
早晨时,去攀登紫金山顶,我想看看南京是如何“醒来”的,日照金山的辉煌,增添给这座城几分帝王之气,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金陵帝王洲”。朝山下望去,仿佛每一片叶子都被染上了流光金的染料,山上弥漫着淡淡的薄雾,在这雾蒙蒙之间,是一道道照射下的金色的光,在这山林迷雾中,光有了形状,有了生命,是这紫金山赋予它的吗?不,是这南京城龙蟠虎踞的大气之感分与它的。站在山顶之上,好像只须轻唤一句“南京,起来吧,”整座城就会从睡眼惺忪中睁开眼起身,当雾渐渐散去之时,你看到的会是整个山下都像披上了明黄色的龙袍一般,霸气外漏,宛如一只睡醒的雄狮,不愧是六朝之都,不愧是山水佳城,不愧是“金陵”,啊,这很南京!
从古至今,南京这座城一直都在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只不过是经历了太多,被掩盖去了一部分,但只要你细细品味,总会忍不住感叹一句,“这很南京!”
这很南京(25分)
袁雨菲
南京,一个亲切可爱的城市,也是“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的南京。
小时候的我嫌弃春天梧桐树下飘落的柳絮。七岁时,我初上小学,硬拉着爸爸去学自行车。那时的我初见颐和路,发出的一声惊叹:“这里是南京吗?”
望着栽满梧桐树的道路两旁,正值深秋,金色的梧桐叶往到路中央伸去,像两只无形的大手遮去蔚蓝的天空,好一派金陵之景!我牵着爸爸的手,胆战心惊地跨上自行车,突然,我的目光被转角的一方天地所吸引,“爸爸你看,那边的梧桐叶是心形的耶!”爸爸顺着我手指着的方向看去。
黄色的漆墙蔓延出一簇梧桐叶,恰好中间空出的地方围成了爱心,现在想想,那应是民国时,蒋介石为他的妻子种下的法国梧桐吧。
初骑自行车,走过的路仿佛变成了“S”形的。来到十字路口处,那儿有一座充满民国气息的小洋楼。天真的我甚至想永远住在那儿,看着南京民国时期的风貌。
自行车并非一天就能练成,所以往后几天,那条颐和路上,便处处有一个小女孩摔倒又爬起的身影。
走的次数多了,便会留恋。生在南京的我,对于这里的记忆,都在那条路上。走过的人,无论是“菜佣酒保”,都能惹上一身民国风情。可惜那时的我只会感慨这儿真不像南京,有会动的梧桐,交错的小洋楼,还有那墙角多出来的爱心。
人总会长大吧。那时的自己处在南京的深秋历史,却不会发出“如何已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的感怀。在颐和路上练习自行车,觉得这儿像南京又不是南京。现在的我回忆起那条种满梧桐和民国史的颐和路,不会觉得“六朝如梦鸟空啼”,只想回到那民国时期的颐和路,去感受南京,品味那风情摇曳时的南京,浪漫的就像那些没有姓名的法国梧桐,却处处都是爱意。
这很南京(27分)
王汐
有一次,老家小县城的哥哥来南京玩,看到南京的山水名胜,连叹不已。我有些纳闷:这有什么好叹的?
看到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哥哥又叹了一口气。南京人,总是这么无所谓,要是上海人,肯定呱啦呱啦的上海话嘲笑“外地人没见过世面”。
后来哥哥再来,我又想起这段经历,便和他说:“包容,这很南京阿。”
的确,南京最吸引我的不是名胜,而是一个个朴实包容的“大萝卜”。
小的时候在梅花山,特别喜欢小摊儿,有一次竟蹲在一个弯铁丝工艺品的摊子前赖着不走,痴痴地看着摊主大叔用各种颜色的铁丝和工具做手工。小时候啦,人来疯,又不懂礼貌二字,看着大叔一双粗糙的手竟如此灵巧,先呆了半晌,又蛮横地说:“大叔,这玩意我也会。”看着那幼稚地模样,大叔竟真停下来,和我一个四岁的小孩儿唠起嗑来。
他递给了我一个粉色的爱心,笑着用南京腔问我这个好不好看。我想也没想,小鸡啄米似地点头,说好看,我也会。大叔还真递给我一截铁丝,让我试试。我一想,坏事儿了,这我还真是不会,还是硬着头皮左折右弯,假装一本正经。一根铁丝,穿穿绕绕,本以我的想象会灵巧听话,谁知竟东倒西歪,没一点正像,被大叔笑话了一通,你一言我一语的,竟成了朋友一般。看着一辆栩栩如生的自行车,能活动的撑脚和脚踏,我居然有点不信没有机器。末了,大叔不嫌弃我浪费材料,还把小爱心送了我。大萝卜,多么朴实包容,甚至有点“好骗”。
去外地玩就没有这种待遇了,南京手艺人顾客至上,外地摆摊的爱怎么来怎么来,没有什么技术,网上的劣质品买来抬个价,态度一点都不好。
嗯,还是大萝卜“南京”,怪不得许多人都喜欢。
后来再长大,啥方言都会一点,扯着嗓子在“土著”大萝卜区喊几句,他们也不恼。和哥哥去秦淮河吃小吃,听着我奇怪的方言,他用普通话问我:“小妹,不怕别人说咱外地人吗?”
“啥话,没这些道理。爱说啥说啥,这很南京嘛。”毕竟,在别的地区,说的不是本地话很容易被笑话外地人。咱们南京,特点就是包容,没点杂的东西那就不是南京了嘛。
继续走,一路买一路吃,手上提了各地特产:长沙臭豆腐,天津驴打滚。哥哥说有的那不正宗,我调侃,敢在南京开店,那都是南京特产。
南京大萝卜包容着所有的人,造就了文化丰富的南京。想到各式各样不要花招,淳朴的大萝卜,还是会感叹:咱们这儿灯红酒绿,特色林立,这很南京!
这很南京(25分)
王芊涵
身在南京,我们的周围遍布着各具特色的南京风味,无论是遗迹、文化、美食、还是自然风光,都让每一位游览者自心底地发出一声感叹:这很南京!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关于南京,我最亲近的便是秦淮灯会了。每年的元宵节前后,我都会与家人们前去逛花灯,秦淮河边是前所未有的热闹气氛。花灯四处摆放,星罗棋布,与漫天的繁星共同显示出南京的辉煌。因此秦淮灯会也享有“天下第一灯会”的美誉。
在制作花灯方面,灯会更值得讲究的是它延续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着手艺,记载着历史,创造着技术,给予人们一场美的享受与欢庆的希望,更寄托着人民百姓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记得今年元宵节,我去赏花灯。这一届灯会的主题为:“璀璨金陵夜,奋进新征程”。刚一踏入古秦淮,五光十色的花灯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蓝粉交织的蝴蝶花灯、手提的兔子花灯、莲花灯......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吹糖人的、卖糖葫芦的、捏泥人的……商贩们热情地揽客,把握好了这个人山人海的节日。正如古诗中所述“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
走进最后的广场中,每年特色的生肖花生是整场灯会的焦点。今年的兔子灵动可爱,令人喜欢。天空中的一轮明月也为这场秦淮灯会喜悦着,连月光都明亮了几分。走在南京特有的白墙黑瓦间,灯火的辉煌也映照在脑海,使我不禁朗诵道:“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正是此时,我的耳畔忽然传来悦耳的歌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歌声轻盈婉转。我循声望去,灯会末寂静的小巷中,站着几位老人,是他们伴着小声的伴奏,缓缓地歌唱。我忽然想起辛弃疾所写的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们的歌声宁静悠远,身后是明亮的盏盏花灯,在灯火阑珊处,为这秦淮河歌唱着。
不久后,一群拉二胡的老人为他们伴奏。曲调愈发亲切,他们也有着心照不宣的配合。为这灯会又镀上了一层南京特色,我不禁感慨:“这很南京!”
这便是南京人们心中的包容洒脱,质朴而热情的爱。正是这份爱,才使得南京成为博爱之都。人人都爱南京,不仅是因为美景,更是因为其中的人情味。
从原路返回的时候,我看见花灯倒映在秦淮河的水流之中,顺着那波浪时而浮动,时而静止。沉默的河水也因这色彩而活泼;白墙黑瓦也因这色彩而热闹;青石板路也因这色彩而欢乐。这正是秦淮灯会,在每一个南京人心中的那份记忆,格外的浓厚,格外的深沉。
桨声灯影,南京曲调,历史文化,都浓缩在了这条秦淮河之中,单是望着这条河,便足以证明:这很南京。
秦淮河养育了南京人,南京的风土人情也随着这一条河一同流进了每一位南京人的心,成为了他们内心的归处。
这很南京(26分)
余奕霏
南京市是一座千年古都,历史上的六朝都定都在南京,这也使它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我便是在这山水城林间长大的,一个“地道“的南京人了。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又历经岁月沧桑,这也让大家总觉得南京有一种悲凉和清冷的感觉。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南京也有着热闹的一面。
南京有壮阔的长河,热闹的街道,秀美的山森,还有我最喜爱的,那便是浆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秦淮河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地方,我去逛过几次,只要是假日,那里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记得一次元宵节,父母同我一起去秦淮河游玩。一进去,便是人山人海,一眼忘不到头,仿佛这里有一个城的南京人。但是,这样热热闹闹的景象,正是秦淮河独有的气氛。而平日里的人烟稀少,才让秦淮河显得有一丝孤独。
随着人流的涌动和两旁小商铺传出的络绎不绝的叫卖声,月色下,我们登上了行驶在秦淮河上的游船。上了船,便可看到四周五彩斑斓的花灯倒映在水中,随着船行,一同摇动着。光影交错,仿佛一副印象派的画作。自由,洒脱,看起来十分的奇特又美丽。但是在这五彩缤纷的图画中,又有一轮皎洁的圆月,仿佛是整个画作的点睛之笔。随着船浆的滑动,游船慢慢地向前行驶,一圈圈的涟漪在船舷划过的水面上,慢慢地荡开。再往前走,一个巨大的“仙子“豁然立在河中央,她的容貌雕刻得栩栩如生,做工很是精细。连丝丝发髻都看得很清楚。她手里拿着一个花篮,仿佛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子,这五彩斑斓的夜晚就是她的舞台。看到这一景象,我不禁感叹,这真是太美了!
看着月色下的秦淮河,这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境地。它就像南京的人一样,从容洒脱,温柔坚定。经历了战争纷乱的过去,期盼着美好的将来。这就是我最喜爱的秦淮河,它让我了解了南京,了解了南京人,了解了积极上进,乐观进取的心态!这很南京。
这很南京(27分)
崔夏瑛
当人们谈起别的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时,他们总会说:“这儿很摩登。”可当提起身处江南的南京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必是“烟雨朦胧,历史古城。”
很幸运,我正生活在南京。南京像柔美的女子。安静、恬淡,不张扬,仿若穿着汉服,打着油纸伞,在河岸边徘徊。前几日我路过夫子庙,看见一位老人在弹古筝,唱着“等酒香醇,等你弹,一去古筝。”沧桑的声线,拨动的琴弦,带我悠扬回去年的暮春。
那日清晨我来到秦淮河畔,河岸两边的房屋俨然,白墙上有被雨侵蚀的淡淡印痕,青蓝色的屋顶实在温柔,我踏上一舟小船,船夫戴着草帽披着斗笠,轻轻唤醒秦淮河水。
船上,我探头望着河面,映出江南独有的楼宇,若隐若现的阳光,水声汤汤,扑向岸边的石阶,不知不觉就到岸边,映入眼帘正是乌衣巷,苔藓爬上石墙,野草丛生,没有过去的辉煌,但是春风荡漾,吹来金陵独有的清风。
这很南京,一个从不喧闹,一个仿佛在沉睡的千年古城。
慢慢走到河边,南京人们渐渐苏醒,春雨也悄悄降临。雨很突然,以至于我来不及躲藏,
只能在一处屋檐下歇脚。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雨水顺着屋檐滑落,掉在地上发出玲玲清声,像断了线的串串珍珠,石阶上的青苔逐渐湿润,地面的颜色开始加深,抹下的痕迹像一幅水墨画,一幅大自然笔下的水墨画。
我站在哗哗直坠的雨帘后,远眺对岸的江南楼,不知何时,烟雾竟缭绕在房与房之间。不禁想起一句优美的歌词:“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
雨来得快去,离去的也匆忙。
春雨过后,太阳舍得出来,开始给秦淮水镀金。水像金色的绸缎,漾漾入我心。悠闲走着穿过芝麻饼的香味,绕过小笼包的蒸气,走了江南贡院。
现如今的科举制度已取消,但文人墨客们考试的样子,我似乎可以想象出来。大抵是南京的风雨烟云熏陶;大抵是南京的秦淮绿水悠悠;大抵是路边的梧桐新绿生滋,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繁盛。
临近中午,我踏进一家金陵菜馆,靠在花园的窗几旁,绿竹生机,梧桐高大,雨水清澈挂在叶边。
南京的特色美食很多,我选择了盐板鸭和鸭血粉丝汤。
冷吃的盐板鸭和热气扑面的粉丝汤,味道甚妙。
我看着窗外阳光和朦朦烟雾,看着南京居民和船夫忙碌而充实,看着人们热情四溢,看着南京沉淀的历史,看着斑驳秦淮,盘踞树根,忍不住啧啧感慨。
烟雨朦胧,历史古城,琴声悠扬,婉柔南京。
回想起许多诗人笔下的南京和秦淮河,我想说,这很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