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读书,其实作为一个读书公众号的运营者,我本人一定要看很多书的,因为有内容的输出才可以产出一些东西。
最近又听了一堂关于读书的微课,光是名字就很吸引人:普通人如何培养高效的阅读习惯,一年阅读150本书?是简书推荐作者Looka分享的。我听过课程以后是非常有感触的,再加上我平时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以下就是我听到的和我想到的四点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1
刚听到这节微课,有没有感觉这个微课的名字非常的吸引人呢?你和我想的一样,就是因为150这个数字。曾经看到过一个数据统计,中国人的年均阅读量是0.7本,那么我们再对比一下一年150本,多明显的反差,能不牛逼吗?
想要培养阅读习惯,观念意识很重要。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之所以很多西方国家年均阅读量能达到几十本之高,就是因为意识上的不同。
中国人把读书这件事情看的太郑重了,一想到读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坐于书案之前,无人打扰静静品读,这才算是把书读好了,其它一些比较匆忙或者混乱的场合则是绝对不适合看书的,所以很多零散的时间就都贡献给了手里的手机。
而西方国家则不同,很多人都把看书这件事当作嚼口香糖一样稀松平常,比如说站在地铁上的时候,会把随身携带的书拿出来,读那么一段,车到站了再把书放回去,其实日积月累,这样零散的时间就慢慢变成了一笔无形的财富。
2
要养成读书习惯,除了转变思维意识,还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兴趣,一件事情只有做的有意思,才能有动力,慢慢地坚持下去。
在中国,我们从小的课业压力就是很大的,我们的很多阅读都属于被动式的阅读,就这样子,我们的兴趣慢慢地被磨没了,也就导致拿到书就看不进去。
有时候看书未必非要像搞研究那样,把自己搞得很累,有些人就是喜欢看小说,那就看啊,文学作品也是有很多瑰宝的,当看书的兴趣被培养出来了,我们对书就会更亲近,看书就会变得更容易。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书挺杂,什么都看,西方名著看了不少,但是长大以后,对西方文学反而比较抗拒。既然不想看,那就不看呗,有深度还很精彩的文学作品不是还有很多嘛。
3
有时候书单列了一大堆,但就是发愁没时间,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读书量少的可怜,原因就是觉得自己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但是无意中翻开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也就那样被书中情节吸引着看下去了,那段时间也没费什么多余的工夫,就是因为书太好看,所以刷网页,刷微信的时间全用在了看书上面。那会看完以后还挺庆幸的,因为一本书,逼着我节约了不少时间,哈哈!
不过有人还是会说,这样子看书还是因为本身对书非常热爱,而很多人天生对读书兴趣不大,想要做到“开始”这一步自然就很困难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书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寻求外界的力量。比如,现在有很多人一起看书的打卡社群,书友们在群里一起定目标,互相监督,共同对抗惰性。
如果想要对自己再狠一点,那就进一个付费的读书社群,毕竟自己是花了钱的,仅仅就因为心疼那点钱,你看书的欲望也会加大不少。
4
读书数量多,不仅是因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其实速度上还需要有保证,这就要提出非常有名的二八原则:一本书上80%的精华部分其实只占20%的篇幅,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速读。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秉承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要把书从第一页按顺序一字不差地翻到最后一页,这样不能说不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是经典,有些书并不值得占用我们这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学会速读,也叫做检视阅读。
书其实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骨架,而且骨架之上包裹着血肉,其实对我们有用的精华就是这些皮肉下的骨架,而这些血肉只是为了说明书中核心思想而写出的具体内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看透皮肉之下的骨架,取其精华。
文末总结:
1转变观念意识,其实看书这件事情,随时都可以做。
2把读书当做一种兴趣去培养,才能够更长远地走下去。
3自制力太差,那就和一群人一起组团对抗惰性。
4遵循二八原则,学会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