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2022年来了,但准确的说,现在仍然是处在牛尾巴时,而我这头工作上的小蛮牛此刻却想偷个懒,坐在窗前,写下此刻的心情。
上海近几日的天气有些像早春,日照时间慢慢变长,下班时天光大亮,让人有种不想回家但又无处可去的感觉,而疲惫的身体却诚实地告诉你,回家吧,毕竟明天还有一天的工作。
回到家,没有暖气的房间,空荡荡一个人,拉上窗帘,仿佛外面的万家灯火与我无关,点个外卖,匆匆吃完,网上冲浪,等待着洗澡的时间,然后10点的表告诉我,该睡觉了,毕竟明天要早早上班。
这就是整个冬天的日常,孤独中似乎在等待些什么,是明天还是未来。
偶尔晚上下班做饭,但厨房的冷水、冷气将我冻成感冒,连带右手食指关节也有些不舒服,所幸不再做饭,让本就不光滑的手,变粗糙的更慢些。
今天知道自己回不了家了,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失落?毕竟有过一年没有回家的经验,不是很开心。但回家对我来说,并不是完全的开心,单身、大龄、心理防线有很脆弱的我恰巧又是一个讨好型人格,面对指责,我更多地是自卑,然后希望别人的喜欢,所以就大方的花钱,换来一家的一团和气。
从小父母不和的我,最怕过年(小的时候),物质条件不富裕的年代,年底就是一家人揭锅的时候,没钱,连亲戚家杀猪,几斤猪肉怎么分都能吵翻天,家里唯一会做饭的就是妈妈,爸妈一吵架,可能饺子都没得吃。
对于小孩子,吃饺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早起拜年的初一,去爷爷奶奶的炕上,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炫耀刚穿上新衣服和新袜子,领压岁钱。之后就是去大门口等待串门的亲戚,虽然压岁钱最多半天就要上交,但至少有一段时间可以盘算着,今年收了多少压岁钱的快乐。
等待天蒙蒙亮,又要回家了,但我知道初一大概率不会吵架,因为兆头不好,爸妈的年纪决定了他们是骨子里的唯心主义,但不巧生活在唯物主义的生活里,所以即使兆头不好,面对生活的鸡毛时,他们还是辩证地该吵就吵,吵什么呢?吵爸爸的大家庭,小时候的我是跟妈妈一条战线的,因为我们是小家。长大后,我才慢慢地理解了爸爸,但仍然还是同情妈妈的。
中国人,家庭观念太重。因为一个人从大家庭里来,直到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大家庭和小家庭不是对立的,但是有时空的区别。
时间改变,就像过年,人渴望着独立,但终究是群居的,宗族的概念便由此呈现,这时的小家庭边界感便会消失,亲戚间走动,甚至是给祖宗上坟,都是想感受个体在群体中的存在感或归属感,尚在年轻的我不知道上年纪后,感受到岁月中的孤独后,是否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年味散去,群体中的个体变又进入了现代社会的奔波,小家庭里的支持便会在一年的漂泊中展现。
所以小时候的爸妈总是过年的时候吵架,后来我问一个要好的朋友,原来大家的童年都是一样。
不知道是因为爸妈上了年纪,还是慢慢地生活不再那么紧张,过年的吵架变少了,但爸妈吵架的紧张感还是会在,小时候只会躲在被窝里哭,无法改变局面的无力感。以至于现在面对生活的焦虑感,也会在空房间里大口大口地喘气,仿佛那种无力感彻底将我击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