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0
《“善良”将什么事也做不成》
善良,书面一点的解释有:纯真温厚,和善,没有恶意。通俗一点讲,有人们常说的心眼儿好。后来有时也被过度解读引申为懦弱、没用、没成功。善良,也算是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正向品格与力量。过了分的善良容易倾向于老好人、滥好人,无原则。看如何把握这个平衡,其实也不用把握平衡,各方面有各方面的规则,在这规则内,按规则的行为也没什么错处。
自己本来是有“善良”这一特质,但一直不愿意别人用这个词来评价我。一度还极为抗拒和讨厌他人在我面前把我描述为这个词。不过后来发现自己确实有这一面,就不那么排斥和压制了,这之后别人说与不说都无所谓了。之前不愿听这个词,固然与我对这个词有不合适的刻板印象有关。主要也是这个词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实质上令人吃惊的内容。我发现自己的“善良”不是后天刻意选择的,是先天本身固有的。自己也愿意用这一品质去对待别人,也是因为背后的目的之一在起作用,就是我希望别人用我对他的方法来对我,这个反黄金规则在运行。再加上还能为自己的周围营造和平的环境氛围,有更有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实用原则。虽然对自己的“善良”不是很满意,看在“她”不沾事,不惹麻烦的份上,也就接受了“她”。但看到周围的朋友有很典型的善良品质,在没有因善良伤害到他们自己的情况下,我也是很喜欢,很乐意来往的。
其实,另一方面,善良也不单纯就是那么善良。看到一个观点是,自卑是对别人的一种攻击。是说一个人可能先看不起别人,“看不起”是一种攻击,通常是比较出来的,跟别人一比较或者看不起别人,或者被别人看不起,心中有了“看不起”这个东西,就一定会以为别人都是这样做的,对别人有了攻击,不过是方向对外还是对内的问题。自卑就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先就看不起自己,把这种对人的攻击转了个方向。一定程度上,“善良”也是一种对别人的攻击。善良运行,也可能因为不信任周围,那么没有安全感,所以用善良来掩盖一下,觉得自己善良了,投射出去周围也就善良了,不攻击自己了。“善良”有时也是对别人的谴责与惩罚,以让别人愧疚来转嫁自己的不舒服,好像有个声音一直在喊:我这么善良,都是你们的错,都是你们的错。所以过于善良的人周围恰恰吸引恶人。比如以前一些年代的电视剧中的女主人公,不管坏人对她多坏,她就是不离开他,非要自己背上善名,宁愿被欺负,吸引别人的同情和可怜,希望舆论谴责坏人,但背后也有声音在喊:我这么善良,都是你们的错,你们对我那么坏,我不能反抗,但我能生病。所有很多这样善良的人得了很重的病。“善良”背后的一些实际身份太丑了,就戴上“善良”这个面具,显得好看点。
对我自己比较有用一点的东西是,今天发现一个问题。发现了描写一些素材时,不能突破的一个潜在原因。
有时想到现实中的人,也会无意中发散联想到好多离奇的情节或波诡云谲的事情,可是刚开始想,就先把自己吓到了,把人想的这么复杂或者情形这么坏,不太好吧,算是吓住不敢想了,还是把人想的善良一点好,于是出现的人物就都善良了,想到的一些情节也戛然而止,之后风吹云散了。不猜测别人用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多方便,固然也不错。可是如果用在塑造文学作品人物上,我用自己的心软善良去投射所有人物,这个人物就描写不出来了,就扁平化了,小说的情节也就继续不下去了。这就是我的好几个小说开了头却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让我在“悄悄”运行的善良把情节阻碍住了,我却一直没有发现。
人性本来是复杂的,体现了人性复杂又能给人带来思索的人物,本来就是可以存在的,不可爱的人性也自有其天道规则去约束和匡正。
以前听到过朋友讲我写的东西有“大师风范”,我都当成是半鼓励半玩笑的接收了。我没有大师情结。所以对这个大师不大师的,内心没有喜悦,没有痛苦,甚至没有波澜。等到发现自己天马行空的联想,被各种框框架架束缚,刚开个头就吓住了,才知道,哪有什么大师,只是个连自己也无法突破的“小民”。或者干脆大师不做,小民不做。与大师无干,与小民无干。就是个女子,就是本身就好。
所以,在我的写作方面,“善良”将什么事也做不成。
在社会生活方面,自古以来,有法治,有德治,有仁治,甚至有以孝治国,还真没怎么听过会有以善治国。当然劝善那是多得很。可往往大恶之人才劝人大善。他内观到他自己的恶,认为所有人都有这恶,所以千方百计压制别人这恶,不管别人有没有恶。然后让别人努力的善,也不管这善是别人本身有的,不用努力都会有。真正大善的人,也不是极力劝善,而可能是劝人为真。国家和社会也有各种向生向好的规则,在这些各方面的规则之内的行为,就好,不必刻意地“善良”。刻意的善良由于戴了面具,很可能适得其反,可能将什么事也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