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第三天沙宝亮唱李叔同的《送别》,剧目组把多年来用到这首歌的影视剧各放了一个镜头:《城南旧事》《黄埔倾情》《北平往事》《烽火孤儿》《让子弹飞》《厨子戏子痞子》……没想到有那么多电影电视用到这首歌。为什么同一首歌会用在风格迥异的影视作品中?
无意识中,哼的是“送别”的曲调,而当我意识到是“送别”时,内心深处总会有些许疑惑?是什么在打动我?
被触动到的,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节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唱着这首离歌,而她在医院的爸爸永远离开了她。她在和小学送别,而她和爸爸没有送别,就是永别,这一永远的送别,从此就和珍贵的童年送别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读到此处,心疼得落泪,不仅仅为英子,也为自己。人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送别中成长起来的。
被触动到的,是前阵子朴树在翻唱《送别》时,几次唱不下去,到“知交半零落”这句时,哽咽失声。看到这个视频时,仿佛藏在某个角落的情绪忽然爆发,突然眼睛模糊,泪水要涌出,掩面而泣。知交半零落。这一路,我们丢掉了多少人,又被多少人丢到。原本以为的知交,那种可以无所顾忌的关系是怎样在岁月里零落的?
李叔同的《送别》,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打动人?
据记载:那年冬天,大雪纷飞,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很久,随后,返身回到屋内,含泪写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词里,有许多中国古典意象:“十里长亭,西风古道,赋得古原草送别,芳草离情,洛城闻笛,晚风折柳,夕阳黄昏,落日故人情,天涯海角,一片冰心在玉壶,浊酒相逢,梦寒”等,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我本身是一个没有乡愁的人,因为从来也没有真正离开过家。如果有,那也是对曾经的儿时的故乡的一种怀恋。但是,却经常有一种漂泊感,就像我的名字里那个“萍”, 如浮萍无根无系,好像一直在水面飘着,不知道要往哪里去。
一路上看见许多美丽,停泊过不少温馨港湾,有时喧闹,有时孤独,有时匆匆而过。喧闹有喧闹的鲜活,静谧有静谧的美妙。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这个世界好像就是这样的,一路向前,一路学会面对和习惯失去。失去时往往忘记了道别,或者道别只是一种点缀。然而,这世上美好的东西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没有正经地送别,却已经一去不复返。
人分别的时候,永远都不会知道真正意味着什么,然后在回想的时候,常常把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过滤掉,只留下美好的,于是就会感叹曾经的美好。所有历经的风雨都用来织成美丽的云翳霞锦。《送别》让你在分别的时候才想起那些云彩,怎么没有好好度过那些在一起的时光。
那么,在尚且拥有的时光里,用最努力的姿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