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成功全凭实力,毫无侥幸,只有失败时才会认为是运气使然。
运气好啦!
在交易员的世界里,有个名词叫“炸毁”。它指的不只是赔钱,而且是损失金额超过预期,以致在这一行再也待不下去,如同医生失去行医执照或律师被取消资格。
单凭直觉,被炸毁的交易员应该都是“差”的交易员,事实是在被炸毁的交易员中不乏是在各大投资公司里的明星交易员,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开篇提到约翰,相比于多疑的塔利波,他是一名高收益交易员,住着更大的房子、开着更好的车,但其无论是学历、思想或者体形都不如塔利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塔利波也在纳闷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机会,才使得明明不如他的约翰比他看起来更成功。真相是不是塔利波错过了什么,而是约翰不知道自己身背着一个隐藏的风险,即稀有或随机事件的概率(可以理解为黑天鹅事件)。借用书中的话,参与高收益市场,就好比在铁轨上打盹,终有一天下午,突然其来的火车会撞死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可能每个月都赚钱,也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赔掉多年来累积下的利润,甚至更多。约翰就是在加了杠杆之后遇到了一次很罕见的下跌,虽然幅度不大,却依旧炸毁。
从长期来看,约翰的炸毁是必然的,之前的成功更多的应归功于运气。这就像玩赌注是1000万的俄罗斯轮盘,如果是可填6发子弹的手枪,纵使你有5\6的概率暴富,还是有1\6的机会让你丧命。没人可以是俄罗斯轮盘的常胜将军,活着的人只是运气好而已。
广义的来说,运气应该被定义为适应性。“适者生存”,放眼动物世界,总体而言,动物是有适应力的,但不是每一只动物都能适应,而且不是时时都能适应。一只动物生存下来极有可能是因为它的样本路径很幸运,躲过了的小行星的碰撞,也适应了随之而来的寒冷和食物短缺。同理,一个行业中“最好的”人才之所以成功,可以理解为他的技能恰好完美适应了他所处的周期或者某一条样本路径,而没有被稀有事件的风险击中。
概率盲吗……
笑来老师的专栏在讲风险时,提到过“风险的大小与投注金额的大小成正比,而不是赔钱的概率”。书中也有类似的一段话,“如果失败的代价过于沉重、难以承受,那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高根本无关紧要。”,这背后的原理是概率的不对称性和期望值的不对称。
如果你有95%的概率赚1块钱,但却有5%的概率赔100块,那么你收益的期望就是赔4.05元。
相信大多数人面对这样的情景,还是会选择去赚1块钱,而不会想着赔100块的场景。人们在基因构造上就缺乏应用概率的能力,因为我们在一个时间点只能想象一种固定的状态。就好比你计划着去旅游,一个选项是去稻城亚丁,一个选项是去马尔代夫,在固定的一个瞬间,你脑海中永远是浮现其中一个地方,而不可能是50%的雪山圣湖,50%的沙滩棕榈树。再试想,二者的概率分配不是相等的,你有85%的概率去稻城亚丁,15%的概率去马尔代夫,真是无法想像在脑海中如何线性的映射出那样的景象。
我们都是概率盲,概率盲不局限于指人们不懂概率知识,更准确的说是人们无法用概率的知识战胜自己的直觉。基于人们是概率盲这个事实,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发现了很多与直觉相悖的现象。书中有个很好的例子,来自于医学界。
检验某种疾病时有百分之五的概率误诊,这种疾病在总人口的患病率是千分之一。现在随机检测一群人后,发现有个人的检测结果是阳性,请问这个人真的染上这种疾病的概率是多不呢?不要着急,请仔细的想想再回答。
大部分医生会张口回答95%,正确答案是这个人患病且被正确检测的条件概率,是1/51,约等于2%。直觉的95%和正确的答案2%之间的差别,就是一种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中又数存活者偏差,对人们影响最大。
看看书店中有多少讲成功学的书吧,成功真的可以复制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成功的人士容易被看见,但那背后有多少失败者,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当样本的群体足够大时,只要有一丁点随机因素的影响,总是会有少部分人成功的,这种成功可能与他是否有过人的才华和技能没有一点关系。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巴菲特讲的全美抛硬币猜正反面大赛啦,假设我们动员全美国2.25亿人明天早上每人赌1美元,猜一下抛出的一个硬币落到地上是正面还是反面,赢家则可以从输家手中赢得1美元。每一天输家被淘汰出局,赢家则把所赢得的钱全部投入,作为第二天的赌注。经过十个早上的比赛,将大约有22万名美国人连续获胜,他们每人可赢得略微超过1,000美元的钱。再过十天,将会有215位连续猜对20次硬币的正反面的赢家。通过这一系列较量,他们每个人用1美元赢得了100万美元之多。现在,试问这些新贵出的成功学书你会信吗?
这里面的概率知识是人们所关心极大值的期望值,取决于随机性的大小以及样本的大小。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通常上一年收益冠军的基金,下一年的业绩通常不好。更进一步的说,即使是连续几年的业绩突出的基金,它下一年的业绩也很难说的清。在很多领域,历史业绩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有价值。假设有1024只基金,从理论上来讲,至少为有一只基金连续10年营利或者业绩突出,更何况市场上的基金的数量何止1024?
怎么办呢?
投资界泰斗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
1. 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
2.非常严格的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在这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随机漫步只能被生活愚弄。我们看不清真相,错误相信直觉带来的认识偏差,让我们忽略自己的成功有时仅仅是运气,又太执着于追录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一方面拒绝随机性的带来的运气,另一方面又倍受随机性之苦,想不明白的回忆下你第一次买股票后,是不是一直盯着K线图,目不转睛,一旦下跌就卖出,然后看到涨了,又急冲冲的买进。
个人认为,在这个随机的世界里,要想过的还不错,必须要有深入的思考能力,能分清哪些方面随机性起了主要作用,应该重视;哪些方面随机性制造了噪声,应该忽略。这个深入思考的能力就是李笑来、罗振宇、傅盛等人强调的元认识能力。认定它,不断的想办法加强它,让它成为一切行为的基础。无奈的是我们思考的再深入,随机性永远是最终的裁判!可喜的是,命运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我们行为。
在具体场景中,可以想想笑来老师在讲镜像世界的文章里提出的公式
成功=技能+运气
相同的思想,不同的角度,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名牙医赚到100万美元要比一名买彩票中奖赚到的100万美元值钱。不难想像重复100次,牙医只要不太倒霉,他很有可能再次赚到100万,而再次买彩票中奖的,我只能呵呵了。最稳妥的赚钱方式是拥有一项受随机性影响小的技能,并以此为生。但生活如果少了随机性,未免太无趣了,游戏之所以吸引人,随机性的奖励和爆击绝对是其中一个原因。
最后以书中一段话结尾,
现实是各种事、物随机的结果,知识则来自对现实的归纳,所以,事物的发展是非线性、不对称的,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抱着“万物本是如此”、不运用概率知识行动的人通常都会被稀有事件打得惨败,极少数人则时刻运用批判性思考,如索罗斯,把每天都当作白纸,从稀有事件中获利。基于这种不确定性,我们要怎么办呢?如果足够聪明、理性和幸运,我们可以从稀有突发事件中赢利,如果不能——请优雅!
题外话
17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每读完一本书,必须写篇读书笔记。《随机漫步的傻瓜》是李笑来在专栏里推荐过的一本书,自己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个月,在上周末看完。合上书,却发现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想着自己定下的目标,有些打怵。但为了防止自己为不写读书笔记找合理化的理由,自己死磕了下自己。
认知不到位,只能靠输出倒逼输入了,切身体会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