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
2022上半年疫情的反复,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变故。为避免疫情扩散,平常采买的商场、市场接连关闭,居民多只能待在小区,或者只能待在家里。加上快递在一段时间内不通畅,一度让「早起抢菜」成为上海市民每天一睁眼,就急忙打开手机操作的每日早课。
一些能提供商品的卖家,为了让有限的快递更有效率,便兴起团体采购的模式。大多以小区为单位,由某位小区居民担任「团长」,团长的工作包括发起采购、搜集与整理小区居民订单、和卖家与快递联系(包括售后的联系工作)、货物运抵小区协助分装等。
我自己身在上海,小区里几位居民热心担任团长,让我和邻居能在供给紧张时期,能够顺利添购生活用品跟食物。我和多数人一样,对担任团长的人表达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有些人则像「喷子」,他们一边享受团长购物带来的便利,却又经常在相关的微信群里泼冷水,各种挑刺,有时还会引起小区居民在微信群里争吵。
回顾我们的生活,读书时候的班级,工作身处的公司,或者我们的家庭中,似乎都存在类似现象。有人辛勤付出,也有人专门找碴,这背后映射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当类似情况出现,如何处理合适?实为生活在群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一项课题。
成员
擅长团体心理治疗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说:「每个团体都是社会的缩影。」微信群就像一个小社会,社会群体中总有团长,也有喷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彼此组成一个社会整体。
当我们谈到团长,其实团长并非只有一种面貌。团长的风格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A.专制型
有些团长像喜欢发号施令的家长,把其他成员当成孩子。有些成员喜欢专制型的团长,因为他们个人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只要配合团长的意志就好。
但这种类型的团长一旦出现失误,或者突然缺位,就容易让团体突然陷入混乱。并且这类型的团长,他本身可能是通过对权力的掌控,以避免暴露自身的弱点。所以这种类型的团长,他内心可能惶惶不安,和外在强势形成反差。
B.民主型
这种类型的团长更像是团体的带领者,或者促进者。他们更注重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的权力。
这是一种要求成员共同承担权力和责任的行事风格,考验团体成员彼此的信任感。如果成员彼此的信任感不足,可能会影响团体之间的效率,错失一些下单购物的时机。
C.放任型
这种团长只是名义上的带领者,他可能是被大家推选出来,但内心完全不想管事的小区居民。他不想承担责任,做出艰难的选择,面对成员的期望与随之而来的责难。
如果是一个人数不多,并且成员即为自发的团体,实际上并不需要带领者,那么大家可以轮流担任名义上的团长,并不影响小区居民购物的需要。
可是在疫情那种压力重重的环境下,如果居民之间没有提前做好一套协同合作的流程,这种类型的带领者无法发生作用。
通过对团长的类型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些居民对团长的不满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如果在大家恐慌时,遇到一位民主型或放任型的带领者,那可能会造成小区的灾难,因为大家原本就不知道怎么办,他们需要一个有力量的声音。
另一方面,如果小区居民的自我意识很强,也很有主意,那么一位专制型的带领者,他的决策不容许其他人质疑,对小区采买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同样的,团体成员中的「喷子」也可以细分,并不是开口就骂人、主动嘲讽他人的人才会对团体造成阻碍。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团体的反作用力」,他们会为团体带来明显可见,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干扰群体的运作。维克森林大学心理咨询系的格拉丁教授(Samuel T. Gladding)将之区分为:
1.操纵者
有些人想要跟团长争夺团体中的权力,希望大家满足他的控制欲。有时威胁,有时恳求,但你会发现他总是在告诉大家「我有比团长更好的主意」。
e.g.常见语:「团长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如果能……就更好了。」
2.反抗者
这类型的人在团体中流露出往往对团长,也包括他人表达愤怒或沮丧,他总是告诉大家「没人能帮到我,没人能给我我需要的东西」。
e.g. 常见语:「我需要……跟……,大家都不跟我一起团。团长开的团真的符合每个人的需要吗?」
3.垄断者
有些人在群里喋喋不休,不断谈论自己。当团体成员彼此不熟悉的时候,大家可能会因为这样的人存在而感到放松。渐渐地,当大家愿意表达自己时,会发现他们表达意见的空间都被垄断了。
e.g. 常见语:「大家先听我说,我们可以……」
4.沉默者
他们不是没有意见,只是不愿意表达。但在团体中,我们需要听听大家的声音,这是共同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沉默者的不满会从其他管道宣泄,这也会让团体中其他成员感到不安全。
e.g. 常见语:「我都可以。」、「随便!」
5.嘲讽者
比较典型的「喷子」,他们总是阴阳怪气,没办法好好说话。但嘲讽者其实做的事情对自己不利,因为他的表达会让人听不懂他的真实感受,导致他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
e.g. 常见语:「呵呵,大家怎么说话都那么客气,我看了都不好意思了。」、「团长辛苦了!有『好处』别忘了分享喔(表情符号)」
6.分析者
他们在团体中经常提出建议、好为人师的样子,进而拒绝表露自己真实的感受,让人很难了解他的需要。
e.g. 常见语:「大家看到最近的新闻了吗?也许我们该改变一下团购的频率……(当有人提议请他开团)……不不不!我也只是提个意见……」
规则
没有人生来就知道怎么当团长,正如怎么当父母、当领导。也没有人生来就知道怎么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当朋友、当伴侣、当同学等等,关系就是在学习中一点一点积累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与安全感也是。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但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会随着成员的成长而成长。
当我们在团体中遇到喷子,或者遇到不适任的团长,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我们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我们需要说出感受,好让其他成员知道我们的状态,进而说出我们的需要。
对于不适任的团长和喷子,我们很容易被激起我们内心的防卫,但我们要了解,我们有共同的敌人,就是疫情。当我们有了共同要面对的敌人,我们才能避免把内心的不安焦虑投射到他人身上,把他们变成替罪羊。
在一个群体中,最佳的策略就是诚实表达,自己代表自己。当团体中的成员都能够自己代表自己,我们就更容易形成团体中,成员之间对彼此的真实理解,那么我们才更容易做出决策。
最后,团体中最重要的不是团长,比团长更重要的是「规则」。
回到个人,规则的基本展现就是「边界感」,越是没有边界感的人,他们越需要他人为他们明确规则。
如果因为太在意人情,而不愿意订定规则,那么每个人就得忍受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倘若人们在这次疫情结束后,为防范未然,小区居民可以就这次的经验建立一套未来封控时的团体采购模式,那么之后无论谁当团长或成员,大家都能共同为服从规则而付出。团体才能避免被团长,或少数喷子干扰,以至于大家因为人情而没办法有一个能共同依循的原则。
所以当一个团体出现冲突,第一件事要检讨的就是这个团体的规则是什么,如果没有规则就该修订规则。团长和成员都是促进与保护规则的人,并藉此维护彼此的共同利益。
那么当问题出现,我们需要的是修订规则,这又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我们有了共同的「敌人」,那么我们就能避免把彼此当成敌人。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