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阅读就是在某一瞬间遇见最美的自己,遇见最美的别人。”最近,我读完蒋军晶老师《让学生学会阅读》,真正体悟到了这句话的真谛。蒋军晶老师对读书,对教育的思考,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定位“老师”这个角色,更多的是自己对今后工作的思考。蒋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还有真实的案例分享,理论与实践并举,操作与方法同在。今天我就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的一点浅薄认识。
一、群文阅读,改变了老师的读书习惯
蒋军晶老师写道:“老师自己读书了,成了阅读者,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理念,即使没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他站在讲台上也是语文。”他还写道:“没有时间阅读,不爱阅读,怎么可能找到文章?怎么可能总结梳理出阅读策略?怎么可能发现表达特点?”的确如此,我们刚开始尝试群文阅读,时常会陷入紧张和焦虑中,不知道如何进行,从哪儿着手。好不容易想到一条线索,想到一个创意,却不知道找什么文章,甚至不知道去哪儿找文章;想教“阅读”的时候,不知道有哪些阅读策略可教,不知道怎么教阅读策略。归其原因是我们太久没有阅读了。我们有限的阅读储备,狭隘的阅读视野,怎能教好群文阅读?只有我们老师读了,想了,每一点收获和进步都会转化到我们的教学里。群文阅读教学对老师的语文功底、阅读功底都会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英雄”这一主题时,我们可以选择雨果先生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托尔斯泰的《跳水》,《珍贵的教科书》和《大禹治水》这四篇文章,从时代背景、主要贡献、为什么称他们为“英雄”,这几个方面展开。在这个设计整合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一组文章的重点、难点,以及通过怎样的教学策略来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老师重拾书本,静下心来阅读,才能是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群文阅读改变了课堂结构
我们现有的课堂常常是老师讲的多,学生说得少:老师问得多,学生答的多。在评课中常常提,但实则操作中还是改不了,而群文阅读短时间多文本这一矛盾,会促使老师改变一些自己意识到不好。在群文阅读中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涨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必须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才能实现。一节课上“一群文章”,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把握要点,一定要改变课堂结构,才能达成教学效果。这种改变不仅仅是老师教学习惯的改变,更是在新理念,新内容上由内而外的一种深层次的改变。例如在单篇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们从时代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多方面来分析鲁迅这一人物特点,但是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零碎的,不是完整的鲁迅先生。有人说他是伟人,有人说他是常人,有人说他亲切随和,有人说他尖酸刻薄。读不同的人对他的回忆,我们可以整合出比较完整的鲁迅形象。要想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就得找一组关于鲁迅的文章,要想在一节课或者两节课中完成,我们老师就不能逐句逐段去分析作品,只能是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去悟,我们心中才会有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三、群文阅读,改变了课堂的操作取向
(一)循阅读、安静之法,探讨群文阅读解码
现行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活跃着,不断叫者“是的”“好的”,变成了一种发言竞争,小手举得高高,嘴巴发出嗯嗯,高高举起的手看起来学得不错,但细思极恐,这样的课堂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现场发言高频率,实际学习低效率。在高频率的发言中学生没有时间回到文本中去探索文本的真谛;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限,或者还没来得及想,其他同学就已经说出了答案。“高频率”的举手,实则是“低频率”的学习。而群文阅读课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阅读”和“安静”。一群文章放进课堂,这就要求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阅读,只有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了文章才会有所感悟,只有学生用了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群文阅读的课堂是安静的。问题和任务难一点,让孩子有时间思考,而思考就需要安静,需要老师耐心等待。在阅读过程中,让孩子们动动笔,在书本上做一些批注,写一些个人的想法,或者应用便利贴随时写自己想到的,让抽象的思考变得具体;或者是设计一些阅读单、思考单,让学生动动笔,发挥延伸思考与同整学习的效益,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阅读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记忆,成为一场深入心灵的探险。
(二)以默读、浏览为策,探讨群文阅读解码
在这个信息爆炸、零碎又杂糅的时代,各种学科不断细分,各类学科知识呈几何倍增,2019年高考的试卷也随之加大了阅读量,结果表明,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使试卷做不完。这一切的现实问题充分说明,传统的逐字阅读方法已无法适应知识量的增长,现代人更多采用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但是,现在的大多课文教学把过多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看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实际在阅读中的发现仅此而已,生活中用的最多的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却被忽略了。课堂中就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阅读可以只依靠眼睛,而无须依赖声音;在阅读课堂中让学生练习并实践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让他们学会默读、浏览文章的有效措施。
四、群文阅读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一)借例子、促写作,探讨群文阅读解码
蒋老师通过案例讲解了不同文本在课堂中的施教策略。课堂无论怎样教学,最终都落实到写作上,例如:蒋老师课堂《绕啊绕的儿童诗》,以“玩”来开课,学生兴趣盎然,接下来出现了三首诗,其中有一首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让学生找出来,学生通过对比、浏览很快的找出了这首《房子里有箱子》,接着蒋老师出示文章《需要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发现诗人的写作秘密,补充写作诗歌的最后一句,就这样在读多篇文章中,学生从写一句到写一小节,最后到写出一首想象丰富的儿童诗,这样的读写结合,才使课堂扎实有效。再如:四年级的学生读多篇反复结构的童话,通过表格的梳理,发现这类童话的叙述特点并仿写;六年级的学生比较阅读几篇散文,努力发现作家是怎么写心里活动的,学生进行补白。实践是一切的开始,学生从读到写就是最好的课堂实践。
(二)用文本、看整体,探讨群文阅读解码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偏安一隅,在反复的文本信息中捡拾零碎化的信息,在一叶障目中总是看不见森林的。还是把多个文本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无论是散文还是议论文,根据文本特征整合几篇文章的共同点或不同点。通过一个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呈现材料的角度不同,或者呈现的是碎片,需要读者“拼装”从而可以整合出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在整合中常常还会发现某些疑问。所以,群文阅读的精髓,就是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清楚的理解结构。
总之,群文阅读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相信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感悟与思考。让我们在群文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