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西游记》自从被搬上大银幕,从《大闹天宫》到《三打白骨精》再到春节期间的《女儿国》,导演不但献给观众一部一部视听盛宴,其中改编的剧情,更是具备丰富的精神启示。这部《女儿国》在我看来,主要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
01遇见“缘起”
唐僧毕生的追求,就是去大雷音寺取得真经,普度众生,对女色更是心无杂念。可是即便是这样有责任和担当的人,遇到女儿国国王,为什么也会沦陷呢?
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初遇,在电影里编写得不可思议,而又恰到好处:唐僧从悬崖上正在下落,低头看见了正在攀岩的女儿国国王,绝色秀美。由于唐僧的“从天而降”,惊吓到了国王,两人便一起“坠落”,相互凝视,一眼定情。原因是唐僧和国王都把自己的心跳加速,归因到对方的出现,而非是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心理反馈是“激情爱“心理模型的体现,所以顺理成章,双双沦陷。
后来国王的率真的表白,子母河怀孕,让唐僧感受到另外一种生活的幸福,禅心动摇。国师担心女儿国从此失去国王,把唐僧带入“苦海”,让他有去无回,一生漂泊,可还是弄巧成拙,国王义无反顾的跟着唐僧进入了“苦海”,两人经历苦难,抵达苦海尽头,心已互许,唐僧的袈裟再也穿不上身。
唐僧此时,的确产生了其他念想,而非一心向佛,这便是他的缘起。可是,观音并没有强行要求唐僧继续西行,而是“放”由他去——成全。观音的“放”,是为了让唐僧有时间面对自己的“心”,即“真我”,也促进了唐僧的悟。
唐僧承认了自己的凡心,并把这颗凡心整合到对众生的爱之中:爱国王与爱众生一样,能超越时空,“心”相随。同时,国王也深深体会到“大爱“的力量,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成就彼此,唐僧的成就是普度众生,国王愿意成全他,并体会到这种成全的幸福。
很多校园初恋,都如同唐僧和国王的经历,纯粹而美好,可是最终无缘终成圈属,但那段美好时光永远无法抹去,更适合珍藏起来,不再触碰。当多年以后再次想起,依旧美好如初,也是一种幸福。
世间的任何相遇,都是一种缘起,我们要承认其真实存在过,但它不是代表未来,更不能是永恒,享受过去,也是幸福的一种方式。
02“执念“造就了”苦难“
本剧还还有一条恋爱线,是女儿国国师,国王的养母年轻时和河神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刚刚萌芽,国师因为要担负抚养女儿国“未来国王“的职责,而选择放弃他们的爱情。河神从此失去了快乐,河流禁锢,苦等国师20年,希望可以再续前缘,但遭到国师再次拒绝…自此,女儿国河水泛滥,生灵涂炭。
关于“执念”的诠释,《西游记》的电影三部曲一直都有穿插叙述: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执念于“齐天大圣”,而最终屈服于五指山下。
《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执念于用自己的错与对,去看待别人的对与错,用自己看到的“真相”去劝说可以看到“心相”的师傅,或许这才是唐僧多次要孙悟空离开的真实原因吧。
《女儿国》中唐僧和国王如果执念情爱,唐僧将无法西行,女儿国也不复存在。国王和唐僧的爱情,注定分离,才能成就彼此。
生活中,由于很多原因,或许是外部时间、空间变化,或许是人与人成长方向、步伐变化,也存在许多有缘无份的情侣,当缘分错过时,或许这正是世间因果,顺势放下执念,才能解救自己也解救别人。
03 “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国王昏迷时,做了个梦:梦见唐僧为她留了长发,但她感到唐僧并不快乐…
所以她亲自给唐僧披上了袈裟,而这次袈裟也再没有滑下。
国王和唐僧最后的选择,其实并没有选择眼前的“幸福“,而是选择自己的”使命“,正是这种无人可替的使命,让双双收获了爱情的美好,收获了精神上的幸福。
于丹曾经说过:“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越是关注自己幸福的人,可能越追求不到幸福。一个人可能马上追求到的快乐,往往是浅薄的,有时候它为了一个更深层的目标,付出更多的时候,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我们都说当下如何幸福,有的时候自己的幸福剥夺了别人的权利或者伤害了别人的公平,起码某种程度上掠夺了别人的资源…能不能在大家都平等,每个人都舒服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能不能够成全别人而让自己获得生命的尊严,我想这才是人全部的追求。”
正在观影的你,你能告诉我你的幸福是什么呢?
席菲
二级心理咨询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风格温婉亲切,条理清晰,助力你在情感世界里,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