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追求个人存在面临的问题
1.存在=“被意识”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的自由,并且在追逐的过程中,只要不妨碍到别人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不同价值观,或对存在不同的认知指引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特立独行不再是被孤立和排斥的理由,甚至变成个性和有深度的象征。然而人是情感生物,无论是多么特立独行,光怪陆离的个性都需要被注意,被识别,被认可,被需要——也即“被意识”。被自己意识,被别人意识。甚至可以说,个性(独特性)的存在是为了得到更清晰更广泛的意识。
就是这种内心深处强烈的“被意识”的需求,引导我们积极探索、定义个人独特的存在,也导致我们具体的“被意识”需求千差万别,并且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是变动的。成功被意识是我们身上暂时的标签,即当下暂时的存在,如社会上我们是“男人/女人(甚至无性别者)”,在工作上我们是“打工人”,车厢里我们是“旅客”,回到家我们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爷爷/奶奶,孙儿/孙女…”随着时间和场景的变化,我们希望被意识的需求也会变化,只要时空无限,则需求无限,个人存在的定义无限。
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使用不同方式满足人的存在需求,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叫“人的再生产”,人的再生产是无限的,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存在=被意识。所以要得到自我存在,首先必须要被意识到,要想被意识到首先是得被关注。被关注的需求可在交往活动中高效率得到满足。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物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宇宙的交往得到关注。通过关注,聚焦个人存在(被意识)实现方式的思考,分析交往后的反馈信息,确定并发掘自身的优势,制定计划和实施步骤,以填补或扩大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作为实现并扩大自身存在的方式。在整个交往过程中,重视内与外的连接,不断沟通,最终完成被意识。从被关注转变成被意识,过程中释放的力量将会推动个人内在系统与外在环境系统的不断融合,认知圈,能力圈,资源圈甚至价值圈得到强化和扩大,个人潜力也得到最大化的释放,最终完成“自我实现”。
目标和过程都是清晰的,实现是困难的:有的男士每天跑步健身,积极向上,但是因为身材较矮小,皮肤较白皙,声线较细就被称为“娘炮”;工作上我们早到迟退,加班加点赶工期,全心全意帮助人,但是依旧因为有时项目急,和同事协调沟通急躁被排斥;下班回家挤地铁坐公交,难免因为被挤压,被打扰而心情糟糕;我们努力工作挣钱,还房贷付日用,洗衣做饭拖地板,难得空闲追追剧,刷刷短视频,玩会游戏,却被指责不陪孩子不去运动太自我…
我们有我们的计划,世界却另有计划。为了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而影响我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我们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降低干扰,化压力为动力保证我们追求个人价值释放的顺利。
我们知道了理论,明白了实践,欠缺的仅仅是把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的桥梁,有了这个桥梁,用实践检验理论,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会更加顺畅。以上被误解的场景的发生,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而且从是否可以成功改变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我们宝贵的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改变他人身上。只要不伤害到他人,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任何人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去自由的寻找他们的人生意义的行为都是值得赞许和鼓励的。
在满足自身被关注,被意识的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预料到与他人同样的需求在被满足的过程有冲突,有矛盾。因为人的注意力有限,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很累,也很难。可以说“娘炮”、被排斥、被打扰、被误解等情况的发生都是源于对有限注意力的争夺。人们因为注意力、精力有限,不愿意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力去接受自己以外的生存方式,有限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上了,导致所有与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在注意力资源限制下都是妖魔鬼怪,所以被非议,被排斥也就在所难免了。
过多的被关注需求,太少的注意力资源是造成矛盾的原因。解决冲突的办法有两种:
1.1减少需求
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既然需求过多,那么我们把需求减少,就可以减少矛盾。把受关注的需求从外在环境,做减法到自己身上,聚焦在自己对自己的关注上。坚持“个人自由主义”,从自己身上找解决方法。在交往中,是否收到外在环境的关注,我们都会收到反馈信息:i.受到关注,认可你或反对你;ii.没受到关注,直接被无视。无论i或ii哪种情况,其反馈的信息都是我们作为自我反省的开端,而不是对错评判的终止:我为什么收到关注?为什么认可或反对我?为什么直接被无视?重点在了解反馈背后的逻辑,而不在对信息提供者对错的评判上,避免了对立即避免了冲突。我们结合自身的情况,聚焦外在环境的反馈对发掘自身潜力的提醒作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甚至直接无视。从单纯的关注反馈信息或反馈提供者,转变为关注信息背后更具体的逻辑,关注其对自身潜力的激发唤醒和释放程度,把潜力的释放程度当作是否具备“被意识”的评判标准。事物的本质并不因其载体变动而变动。信息的本质在于对自身潜力的唤醒作用,其本质不随人(载体)的不同而变动,其有效性在于自身对信息的分辨和吸收程度,不在于信息提供者身份,地位,影响力等因素。如此,我们便能获得在交往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自由,不再过分关注交往的载体,避免陷入对载体的关注和要求载体回复关注的狭隘,不“唯我主义”。尊重每个载体的身份自由,言论自由,把被关注和被意识的需求回归到自己身上,避免了冲突。放弃回报,降低预期,享受过程,接受结果。
1.2增加资源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资源同样可以减少冲突。通过与不同圈子的交往增加受关注资源。读书,上网,学习,锻炼,工作,旅游,会议等等,都是在区域范围内扩大关注资源的好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我们高效率地和不同圈子交往,其反馈的信息也在不同程度上触动我们的潜能,帮助我们更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提升我们的认知,新认知又进一步让我们触发我们的潜能,让潜能更大程度释放,融入更多的圈子,继而得到更多的被关注和被意识,从而实现自我存在意义。从时间维度来说,人类探索未知事物的脚步越来越快,人类的认知随着时间的延续也得到提高,在自然,人文,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他目前未知领域也会随着认知的提高得以发展。在这些领域,我们都可通过交往得到关注,供给我们受关注的蛋糕会越来越大,对关注的追求不再是“零和规则”。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个人自由主义”,警惕“唯我主义”,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完全以外在信息作为自己受关注被意识的评判标准,不陷入自我意识的“物化”;在尊重每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存在的基础上,用可理解,诚实,真实,正当等表达方式,共同努力营造平等自由对话的良好沟通环境,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人的被关注,被意识都可以最大限度的被满足,冲突便会减少。
我们知道了个人存在的意义来源于被意识,被意识分为被别人意识和被自己意识,被自己意识才是我们的重点,要被自己意识首先要被自己关注,关注来源于我们日常的交往。那该如何关注自己呢?怎么确定我们关注的是正确的呢?有没有方法可以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