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营、产品、项目的思考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关于运营和产品,哪个更适合做从0到1,哪个更适合做从1-100。视频中指出,运营更擅长做从0到1,而产品更擅长从1到100。对此,我有所体会,同时也深知自己并非专业人士,只能粗浅地写点思考。
一、从0到1,从1到100,产品重要,还是运营重要?
首先,这里说的产品,个人理解的不只是局限于互联网产品,而是所有能实现商业价值交换的标的物,以及其开发迭代的过程。
从0到1的阶段,从无到有,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跑通商业模式,用最低的试错成本去跑通整个商业闭环,实现从无到有的自给自足。在这个阶段,运营发挥的作用更重要,因为要实现最小的商业闭环。
而当到了从1到100的阶段,这是一个放大的过程,这时候,产品的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产品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大于运营的作用,运营在这个阶段,更多是进行开源节流的优化,更偏向于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
二、项目,与运营和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运营,个人觉得它相当于土壤或是一个圈,在这个圈里,运营确保里面的种子(产品)得以茁壮成长,它确保各种养分都能给足(资产、团队、事情等),并且能够自我循环运作,甚至实现一定的自给自足。
产品,首先它是一颗种子,在从0到1阶段中,被运营“培育”起来。并不是每一款产品,都能最终成长为大树,大部分产品还可能半路“夭折”。但当一款产品,在跑通了商业闭环后,它就开始具备“放大”的机会,这个放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磨、积累的过程,当它不断长出新的、裂变式枝干和叶子,而运营的土壤能持续输入养分,那么,它就能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最终成为“大树”。所以,在从1到100这个放大的过程,产品的决定性作用更大。
项目的结果,可能是一件产品,也可能是对运营的某个环节的优化,但都是出于某个具体目的,才会出现项目,项目有对应的终点。项目,就相当于新长出的一根根“枝干”,它们之间也许并不交错,但肩负着某个板块的放大、增长的作用。而项目的实现条件,同样是需要取用运营的“土壤”,当项目完成后,便不再需要耗费运营的“土壤”,而是内化成产品或运营的一部分;而没有完成的项目,最终也只能被放弃,同样不再占用运营的“土壤”。
三、项目、运营和产品,如何建立逻辑关系?
回到上面的问题,运营、产品和项目,它们是互为促进的。
一个商业闭环的初期,需要有产品的雏形,然后这个阶段需要运营,用较低的成本去跑通商业模式的闭环,以验证其可行性。
当商业闭环到了上升期,运营更多发挥供给、扶持的作用,为产品的放大提供基础条件。而在上升期,产品的决定性作用更大,产品需要放大,产品本身需要不断迭代提升。而这个迭代提升,就是依靠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项目实现。
当商业闭环进入稳定成熟期和衰退期,运营依然发挥着供给、维持的作用。这个阶段,产品可能不再需要进行大规模迭代。而此时,项目的作用,更多是为运营过程的优化而进行,以降低运营的负荷、成本,提高运营的效率,以“榨取”这个商业闭环的最后一波效益最大化。
四、小结
最后,浓缩一下,不论创业还是做点小生意,你得先有产品(初始产品或者服务的打造),用以实现基本的价值,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低成本试错(小规模、小范围)去完成一个商业流程,这叫“先开局”。
然后是放大这个商业流程,利用运营链条的各种资源,通过各种子项目的形式,去打磨产品,提高产品的相对高价值(可能是帮客户实现多、快、好、省等其一的较高价值),这叫“再迭代”。
去衡量做一项事业(产品)的成败,可用一个坐标图(旨在说明逻辑,并不严谨)。
下限看自己的条件(原点),上限看外部环境,横向看周期,周期有自身的产品周期,也有外部经济周期。
在开局时候,你拥有的资源、运营的水平,这两者越高,起点就更高,思考自己有没有能够甩开竞争对手的天然优势,能不能建立快速竞争护城河。
然后,增速(曲线的斜率)看自己的认知、能力、资源,它们共同塑造的产品,能否在上升期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快抢占成果。
这件事情的天花板,还需要看外部环境,如PEST,这是动态发展的,所以,一定要结合周期去观察。此外,要注意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
起步期竞争护城河太窄太浅、上升期增速过慢、稳定器天花板过后,都意味着你已经错过做成这件事的最佳时机,该改为运营紧缩策略,尽快退出这件事情,降低沉没成本,另谋出路。
365天思考 / DAY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