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徽州有一样小吃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徽州石头粿。石头粿作为小吃在清朝已经负有盛名,这应该跟叱咤商海几百年的徽商有着很大关系。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扬州时,在客栈中遇一汪姓徽商正就着茶水吃着石头粿,一阵淡淡的油香传入乾隆鼻中,引发食欲,逐讨一个来吃,食后赞不绝口,回朝后还与来自徽州的户部尚书曹文埴提及此事,赞其为食中佳品。
石头粿是徽州一带的传统面食,是一种里面包了馅的饼。粿是徽州人对面饼的俗称,由于烙的时候,全程用石头压住,所以称之为石头粿。石头粿开始主要指的是豆粉粿。以前徽商外出经商,不像现在到处都有食品店,饭店。再说出门打拼的人根本没多少盘缠,于是只好带上好吃,轻便又不容易变质的干粮。比如烧饼,石头粿,炒玉米粒……
石头粿用自家种出的小麦磨成面粉,放在盆里和匀揉匀后,摘成一个如乒乓球般大小的小面团,面团需揉成油光发亮才行,那样韧性才会好。然后用中间可以滚动的木头轱辘,将面团辘制成圆圆的粿胚,粿胚的皮薄之又薄。包入黄豆炒熟后,用石磨磨成的豆粉。豆粉是六月黄豆磨成,因为它受的光照足,营养成分多,炒熟后豆香味比一般黄豆浓。
豆粉粿用肥猪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粿胚包上,收口捏紧,摊粿成圆饼,然后放在平底锅中烙。放粿前,先在锅上洒上一层菜籽油,烧至七分熟,粿放入锅中。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压著,放石头压粿的目的是为了传热均匀,使馅心熟透,粿在锅不用翻面而是边烙边按动石头,使内部油脂渗出。最后,油渗透了粿皮,整个粿几乎成了透明的脆纸,咬一口,喷香。此粿既好吃又不易变质,还便于携带,随时拿出可食。如果用碳火烘焙来吃,香味更佳。打拼的徽商们,吃着母亲或妻子亲手制作的粿,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爱意,又能节省路费盘缠,还激励着他们不畏艰辛,出外打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单一豆粉馅的石头粿。于是馅类繁多的石头粿随之出现,比如说梅干菜豆角馅、南瓜丝馅、韭菜馅、……
石头粿是徽州人百吃不厌,越吃越爱的一道早餐,街头巷尾到处都有手推车摊位。摊主们基本凌晨三四点起来剁各种菜馅。五点多就得出门,一年到头风雨无阻。现在的石头粿主要都是蔬菜馅为主的,毕竟现代人都注重养生,而且是先做现卖。特别考验摊主的手艺活。摊石头粿都是两人搭档,一人专门摊粿,另一人负责烙粿。
我常去的那家摊位,摊主是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已经做粿几十年,锅上面的每一块圆滚滚的石头光洁油滑,发着光。那可是祖辈传下来的青砚石。
胖乎乎且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动作干净利落,摊起粿来的每一个动作如同在制作一项工艺品。态度和蔼的她,会亲切问你要那种馅。然后一眨眼功夫已经把小面团辘成一张薄如纸片的圆粿胚,右手指蜻蜓点水一样快速且准确无误得抓出排列在台面上陶瓷缸里的馅,浇上少量菜籽油,撒上盐和辣椒粉。并以不及掩耳之势左手边收口,辘平粿成圆饼状,放入锅中。
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了大爷。大爷的手法一样娴熟,快速压上石头,同时给前面熟到不同程度的粿换位置,石头在他手里完全成了玩杂技的道具,不断拿起放下,一次次不断重复着,一个个黄橙橙油汪汪的粿经过大爷铲起,装袋,送到每一个顾客手里。
石头粿既方便有快捷,而且各种馅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营养好又能扛饿,成了上班族的首选。一两个粿配一杯豆浆或牛奶,一顿早餐完全解决。
只是我们在享受美味的时候,却不知道摊主们每天半夜三更就得开始一天的劳作,一直忙碌到接近中午才能松口气收摊。真可谓是每一种美味背后都是一个不容易的劳动。还望我们在吃时不要忘掉他们的辛劳付出。
10.10
45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