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受邀去泉州一家投资公司为他们的客户和基金经理分享亲子教育,我的课程设计里面融合了美国父母效能PET的行为窗口和问题模式,也融合了NLP里面的核心思想——理解层次,当然,还有道德经。
在简书这个平台,做一个关于NLP理解层次在亲子教育领域的运用整理和分享,为了自己更好地去诠释,也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从中受益。
首先我简述一下理解层次,这是一个NLP的核心工具,我们在理解一个事情上可以分别六个层次,从下往上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观、身份和愿景(系统),上面的层次要比下面的层次更高级,或者说更有威力。
我们来看一个对话,是一个关于“小明”同学英语考14分的对话:
妈妈:小明读的学校太差了,老师不会教,英语才考14分。(环境)
爸爸:哎呀,不能怪学校。是小明自己的问题,考试前一天晚上2点还在打游戏。(行为)
妈妈:我们小明从小英语水平就差,特别是听写,没有一次及格,就算努力也没用。(能力)
爸爸:幸好我们有钱,就算他考试差,我们也有能力养活他,让他衣食无忧。(信念价值观)
妈妈:小明真是个笨蛋,不争气。(身份)
奶奶:他们姓黄的都是笨蛋,没有一个学习好的。(系统)
对于小明英语考试14分这个事情,在不同的层次,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有不同的理解。
各位可以看一下,为什么说从下到上,威力越来越大呢?从环境层次,换个学校或者去美国呆一段时间,好处理,从行为层次,考试前好好复习,也好处理,从能力层次,就比环境和能力要难处理,因为我们平时所讲的所谓勤能补拙,都是很辛苦的通过环境和行为的努力来改变因为能力不行造成的问题。然后,从信念价值观来讲,如果父母认定,我们有钱,学习无所谓,基本上可以宣告小明同学以后的学习未来了吧,所以威力很大。在身份层面,其实相对于系统和愿景层次,我认为身份层次是最容易对一个人产生重大杀伤力的,当一个人被宣判为笨蛋的话,我想,有可能直接宣判了一个没前途的未来。
生活中,理解层次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了一份洞察。
当你参加小学同学会的时候,是不是肯定有人会这么讲:“哎呀,我就是这种命啦,我就是这样啦,哪里有你们这么优秀。”在身份层次给自己设限。
我给各位分享两句话,你们体验一下,有什么情绪感受:
个案:老师,我是一个抑郁患者。
老师:你是笑得比别人少一点吗?
各位,什么感受,如果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抑郁患者,是不是有点无助无望无价值;而当你把抑郁理解成,你只是比别人笑得少一点的时候,是不是人生如此美好,充满希望呢。
我们亲子教育的很多失败,很多矛盾,很多悲剧,都来自于站在高层次评价,对吗?
我们习惯在评价孩子行为的时候,把身份给否定了,比如:
孩子做作业慢,你说他拖拉;
3岁的孩子顺手拿走了隔壁邻居家的玩具,你说他是小偷;
4岁的孩子打2岁的弟弟,你说他是坏蛋;
孩子读书不好,你说他笨蛋;
。。。。。。
我们的生活中,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是吗?
每一个角色,都是钻石的切面,最后形成了钻石,当我们经常在身份层次给予孩子否定和批评的时候,孩子就容易卡在某一个角色出不来。
荣格说,我情愿是个完整的人,也不愿是个好人,完整了才会有好的人。
我是自信的,我也是自卑的,我是自私的,我也是奉献的,我是无助的,我也是有力量的,我是虚伪的,我也是真实的。
从NLP理解层次来研究亲子教育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时刻觉察,当面对孩子的行为时,你是从哪个层次来理解,又应该从哪里层次来沟通,来解决!
亲子道场,为爱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