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今天是觉得自己不够果断的一天。对自己不满意。
02
有人情绪稳定,有人情绪敏感。
稳定的不懂敏感的在闹什么,
敏感的不懂稳定的在装什么。
两套话语体系,
谁眷顾谁?
03
在学校里参加探险比赛接力,又是爬高,又是奔跑的,结果还走错方向,好不容易跑完了自己的这段,却找不见了班级的队伍。终于回到队伍时,同学们各走各路。
有人窜出来同行,聊着聊着就说到,班上很多女生都不喜欢我,她们有一个独立的微信群,所有人都在,除了我。“你被排挤啦!”清晰的声音泛过脑袋——哦我被排挤,啊我为什么被排挤?太优秀了?谈恋爱了?争强好胜了?不行,等我醒来,一定要——周公解梦一下!
04
忙完第一阵,回过神来,发现下午2:30了,竟也没觉得饿。让自己吃了汤圆,不大不小的尺寸,四个就有点撑了。
晚上,不下雨的间隙,逼着自己出门走走,门口的大马路上新修了路灯,亮闪闪的。
05
又做梦,醒来开始忙,到晚上已想不起来梦见什么。
陪伴学员们上直播课,生生互动的感觉真的很神奇,既要融入其中,也要有控场意识,角色切换,双重挑战和享受。
06
听到一个伙伴描述自己孩子遇到想要的东西想买时,“在那个瞬间(那个东西)就是他的世界”——有画面感了,还很有文学性。
我们聊到,家长会轻而易举地给孩子买书,但是到买玩具时,家长往往不乐意,孩子需要哭闹才能获得想要。我第一次从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孩子在未被干预时,根本分不出好坏、想要必要,在他们的世界里,大抵也充满了不解吧,为什么一个东西那么容易就得到,而另一个那么难呢?大人,真是奇怪啊。
下午把投影仪带回爸妈家,到家给爸调试好,他就看到了睡前,哈哈,不亦乐乎。
07
夜夜做梦。这次梦到大哥被人推销,买了件价值16块的T-shirt回来,我听闻气不打一出来,咋就被这样当成韭菜割了?气到起床——哎,上班!
看《人物》二月刊,封面人物是龙丹妮,她确实跃动在偶像塑造这个圈,持续创新,从作者的书写里,都能窥探到她对属于年轻人的青春的热衷,她身上有自我矛盾之处,但更有自我的一套哲学——就像五月天《倔强》里唱的: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我们都需要一套哲学,自我赋予存在的意义。
印象最深的是《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讲的是10年前北京面向智商和学业能力超常的流动儿童开展的一项教学计划,希望能够不浪费他们的天份,把他们送入名校,走向光明的未来,摆脱父辈的命运。作为前教育公益人,仿佛看到了熟悉的一切——流动儿童、素质教育、研究流动儿童的专家刘正奎⋯最终,因为户籍限制、孩子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还是有些孩子回到了家乡,上了专科等,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借着项目去了澳洲上大学,考上了211高校。尽管,项目一开始的发起方不愿意接受采访,为这项目的失败无奈且心痛,但是我倒是有一种感动。对于个体来说,曾经接受过世外桃源般的素质教育已是万幸,他们的人生,还是被点亮和改变了。
*本周主题灵感来源:龙丹妮的专访中写道她曾经的认知——这个时代没有巨星了,只有自我和自我的碎片,人和人之间不再有神秘感,也就没有了巨星存在的一个时空要件。
尽管她后来否定了这个说法,但无所谓,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自我和自我的碎片,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