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有一种恐惧,因为小学语文没学好,当年背不上来课文,被老师留校,看到课文后面的,朗诵课文,背诵全文,我就想把书撕了,看到背诵全文,就相害怕。到三年级了,拼音的韵母都读不完全,也读不对,那次课堂上,直接流泪了。五年级时,历史老师让我读一段文章,结果读错了太多字,而且那个停顿,断句错得难以形容,当时那位老师对我说一些讽刺的话,印象仍然深刻,我现在见到语文老师都有阴影。到现在虽然小学都建成新的教学楼了,我仍然能记起当年我每个年级的教室在哪里,那里留下我难以磨灭的语文记忆。唯一让我能把书读完的就是我数学特别的好,参加小学生数学奥赛获得过所在县的第6名。
由于我的经历,我给女儿选择了《泉灵语文课》,希望一起来学习语文。虽然报了名,刚开始也没特别重视,暑假的预备课也就没跟女儿一起学。第一节学习了《我是会提问的小学生》陪着我女儿一起学习的。教给我们三种提问的方法,简明实用。当时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许是知识的诅咒吧。
就这样后面让我老婆陪女儿一起学习《泉灵语文课》了。因为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教了女儿读过几次,直接就让我下岗了,说我自己说不对,还把她带偏了。每天早上学要我送女儿上学,这个时间要十五分到二十分钟,在车上就是跟女儿聊聊天。这时才发现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提问的重要我是知道的。有位物理学家说过,一个好问题胜一打好答案。
拼音学完了,要学《秋天》了,我一看,是我小学一年级学过的课文,如果你记不起《秋天》,那你一定还能想起,一群大雁往南飞。是的就是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我是农村长大的,每到秋天,《秋天》里写的画面就会呈现在眼前。当时学的时候,也就是认字,学拼音。具体怎么来解读课文真的记不清了,或许是我记忆不好,或许是真的讲得没有趣吧。
我的好奇心来了,泉灵老师会怎么上这课呢?这么简单的一课能上出什么特别之处呢?
打开泉灵老师的语文课回放功能,就这样走进了《秋天》。在我脑海里还记得北大余杰曾经说过一句话:文学的功能主要是,一是审美,二是批判精神。这个余杰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上世纪末,草原部落推出了一大批好书,其中就有余杰。我喜欢读他们的书,不是因为他们的审美,因为我没有什么审美能力,而是因为我非常喜欢他们的批判精神,写得那个逻辑,就是像列宁演说一样,“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我读书就是那时被点燃的,他们那批作家,像钱理群、孔庆东、余杰、摩罗等。他们那个看问题的角度,那个逻辑,是我从语文课堂没有学到过的。余杰说的话也未必是对的,因为我对文学也没看过另外新的观点,也就把他对文学的功能的论述,一直记忆在脑海里。今天再来听听另一位北大的才女泉灵老师怎么来上《秋天》的呢?
泉灵老师讲的题目是《打开五感,走进秋天》,这是一堂,让我知道一直缺少审美能力原因的最好的课,没有之一,因为我们没有听过关于审美教育更好的课。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可能很厉害,也未必是一位语文教育家,就是说能写出好作品,也不一定就一定能教出会写作的作家来。我自己个人偏见,可能就是语文是艺术,不是科学,但语文教育应该是科学。科学就是找到规律、原理。就像写作本质是什么?著名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写过一本写作指导书叫《风格感觉》。那本书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他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首先声明这本书,我没看过,也只是看到网上有这句话就引用来的。说明写作也是种科学。学习了泉灵老师的《秋天》,我想当年我要是在一年级能上到这样的课,当时就不会那么的害怕学习语文了。上过泉灵老师的《秋天》,现在再看《秋天》这篇课文真美,原来《秋天》是一篇非常好的鸡汤,不是那种所谓的心灵鸡汤。当时,只是当白开水喝了,没有吸引到它营养。一是自己审美能力没有被老师培养出来,二是当时给我们喝汤时,没有勺子。真是有的人长着大眼睛,但他是瞎子;长着大耳朵却是个聋子。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有五感的器官,却一直没有被打开过。泉灵老师把我的五感打开了,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最后汇聚到心里感受到的。现在感觉鼻子都能闻到阳光的味道。那种冬天的好太阳把被子晒得暖暖的,鼻子去靠近它,那种温暖的味道。
泉灵老师把说不清的审美能力拆解成了五感,没有直接说教,要增强审美能力哦,为了对比,我专门找了一份苏州一所实验小学的《秋天》教案,看看最先进的小学是怎么来讲这课的,把文章分析得相当精彩,从拼音、字、到秋天的特征,都分析非常精彩。可以想象出来一个活泼热闹的课堂,一个班的小学生在一起学习《秋天》。
最后备课作者的反思写得也相当精彩,现在引用如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看过样的反思,真的感谢老师的用心,比起我当年的记忆,那是好了非常多了。这样的课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课了吧。其中有一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朱建忠著的《教练型父母》有一句话叫“孩子收不到的爱,就不是真爱。”我迁移到这里,目标达不成,那就是无效目标。我们也知道审美能力不一天就能培养出来的,慢慢来嘛。这就是归纳法,只能举例来学习,一次一次去慢慢积累,是没有错的。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一般人提到语文教学都不敢说语文教育是科学。一说科学就好像是侮辱了文学一样。文学怎么能是公式呢?要是这样,我们学点公式,都成作家了,这个说的对。我讲的是语文教育应该是科学,不是讲文学。科学是什么,就是可重复,可验证,符合规律。
这个是我才被得到的吴军老师开的脑洞,听了吴军老师的一节《勾股定理:为什么在西方叫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一直以“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周公与商高就谈到过“勾三股四弦五”。他们年代比毕达哥拉斯早,因此,教科书中讲的是中国人商高最早提出这个定理的,于是称之为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大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吴老师接着说,要说早,美索不达米亚人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就知道很多组勾股数(包括勾三股四弦五),而且留下了实物证据,比如耶鲁大学的博物馆里就保存了一块记满勾股数的泥板。吴老师接着论说,这其实不是真正的数学,这种只是特例枚举,还需要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律性的描述,这种描述我们可以把它叫命题。后面又讲到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1、测量和逻辑推理的区别
2、用事实证实和用逻辑证明的区别
3、科学结论相对性和数学结论绝对性的区别
以上这些是引用得到吴军老师的研究,我得到什么启示呢?就是我们很多说不清的东西不是科学,我们学的奥数可能也一样,做题目特别厉害,其实奥数金牌的最后也没几位真正成了数学家。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是一种艺术,没有在科学上研究。我不敢说泉灵老师的语文就一定是科学的,因为我也不是语文教育的专家,我也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泉灵老师也可能不认可我的观点,这只是结合我个人的认知,得出来我的个人观点而已。
我只是说出我的感受与观点,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能不能教呢?我从泉灵老师的语文课学习之后,我觉得是可以教的。有一种观点,只要是能力,就应该可以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这本书可以说给我这样学不好语文的人,一个很大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学习好语文。正好一个机会就是女儿今年也上小学一年级,陪着女儿一起学语文。本身也是一种幸福。最高效的学习法,就是先学会可以再陪我女儿一起练习。不小心就用到了“费曼技巧”。
讲了这么多题外话,说明自己写作还要好好修炼,现在回到主题,泉灵的语文《秋天》打开了我的五感,每天送女儿上学路上,一起感受阳光,感受路边的小䓍。这时提问小工具终于被我们用熟了,现在我与女儿互相提问,那叫一个幸福。这里再插一句,什么叫幸福呢?《幸福的方法》里有一个观点,叫快乐且有意义。快乐是现在的价值,意义是未来的收获。我每天与女儿的互相提问,现在是快乐的,女儿愿意提问,会提问,积极主动了。我也变得敏感一点了,看到什么能多问几个问题了。
还以《秋天》为例,除五感来感受秋天的画面,感受秋天的美,还会问更多的问题。我问女儿,你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问呢?这一问把自己给装里面去了?天气为什么凉呢?树叶为什么黄呢?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呢?大雁为什么向南飞?为什么要排成“人”字、“一”字呢?一下就把我给问懵了。
我女儿之前问过老师一个问题,周五的时候,要把学生的课桌移动到下一组,有几位家长去班级打扫卫生,移动一下课桌。我在女儿班级微信群里也知道,下午放学接她时,就问女儿,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啊?
她说:“我们班今天来同学家长帮我们一起扫地,移桌子,我问我们老师,为什么要移桌子呢?”
我说:“那你们老师怎么回答你的呢?”
我女儿说:“老师说,这是科学。”
我再问:“你知道什么是科学吗?”
她说:“不知道。”
我当时隐约觉得有些问题?孩子的好奇心是什么时候丢的,你遇到这样的时候,会怎么处理?关于这个问题,有时间再写出来?我的处理方法另文再写。还回到《秋天》上来,女儿问这些问题,感觉很自然啊?小朋友正是好奇心增长期,问出这些为什么?是正常的,那我们孩子为什么不问呢?通过学习了泉灵语文课的提问工具,稍加练习,通过观察上学路的景物,都能随便提问,三句口诀那是倒背如流,泉灵老师引用少年得到郝老师的“古诗不是用来背的,是背来用的。”我把这句话迁移到这里,那就是提问小工具不是用来背的,是背来用的。那是相当的好玩?每当女儿问一个好问题,她开心,我更开心。接着问题就来了,好问题没有好答案,慢慢地还能坚持问吗?那怎么办?我也不是百科全书,随问随答,还要装着爸爸比她懂得多,给她一个胡编答案。这样也不行啊!
还是泉灵老师的办法,查字典那节课,除了查字典还可以搜索,还有其他办法,那天讲到影子的作用。正好有一天,我问她,观察一下车外,提一个问题。
她问:“爸爸,那个塔吊多高啊?”
我突然想起影子的用处,我就问,泉灵老师告诉过我们一种方法可以知道塔吊有多高的办法。就是我们做过的作业,影子的作用里讲的哦。
她说影子可以测出塔吊的高度吗?是的,我还是十几年看过的一个关于影子测山高度的故事,具体内容记不清了,恩格斯说用影子测一座山的高度。今天女儿问到这个问题,突然能把十几年前看过的故事呈现出来,真是不可思议。
女儿说影子怎么测出来呢?我说你看一下车外的影子印到路边的小山了。影子长长的,她说怎么测呢?她说这个也太长了吧,影子。我问那你的影子什么时候短呢?她说中午啊!她还说一句,爸爸,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测啊!我说早上到中午影子长短怎么变化的?她说,早上长,中午短。我问在中间,有没有人和影子一样长的时候。她说一句,哦,我知道了,你是说当人与影子一样长的时候,塔吊与它的影子也一样高是吗?听到她一句:“哦”,突然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啊哈”。对,就是“啊哈”时刻。什么叫灵感,什么叫顿悟,什么东西容易记住,那就是“啊哈”时刻。最后,女儿说,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做个实验吧。由于我工作比较忙,这个事一直没有时间陪她做这个实验。有时间要陪她做这个实验。我是不能写东西的,一写就会跑题了。
还是回到《秋天》,女儿问我这么多问题,我怎么办呢?这个我还得说那个提问小工具太好了,再把球踢回去,不会答,可以问啊,就是问的技术,她问我大雁为什么向南飞呢?我没有回答,还要问她一个问题,是泉灵老师教的小翅膀,请问,大雁从哪里飞来的呢?我女儿想一下,回答说是北方。我接着,大雁是每天都往南飞,还是就是秋天往南飞呢?她说,秋天啊。那大雁在北方遇到什么变化,想离开那里去南方呢?每年都是这个时候,应该一个原因让大雁不想留在北方?那可能是什么呢?最后,问到她自己说出来,北方要下雪了,结冰了,生活的水面找不到食物了,要去南方了。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结论对不对。就是一步步问到她去找答案。《秋天》里的这些科学问题,发现都是好问题,如果飞机没造之前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说准从仿生学的角度,飞机都能造出来。有时间另外聊这个《秋天》里的科学问题。后来看到费曼教授回忆他爸爸在他小时候,与他一起探索的过程,结论可能是错的,教给他一种探索思维的过程。我女儿可能根本不喜欢物理学,那也没关系,现在觉得好玩快乐就可以了,以后能不能对她有帮助,我不敢下这个结论,但我想至少没有害,将来她回忆童年时,可能会想起与爸爸一起上学路上的问答呢?
看到这里,朋友们也累了。就不多说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我学习泉灵的语文课,感受到泉灵语文的课教研团队是把语文教学当成了科学来研究的。把目标拆解到可以学,可以练的小单元。语文工具箱的工具那件件是宝贝啊,我看了一下少年得到笔记本,便签都看出背后有思维导图的理论支撑。我看到一个强大的教研团队。我们跟着学就可以了。我想我会慢慢把当年学习语文的事故,变成我未来的语文故事。与女儿一起跟泉灵老师学语文是一次让我与女儿都幸福的事情。我觉得快乐且有意义。
最后,谢谢泉灵老师,感谢遇到这样一个重新学习语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