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世间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一为死人,二为圣人。只是圣人当初,也犯下“听其言而信其行”的过失,如此可知,犯错并不稀奇,《论语•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曰:过,则勿惮改。”之说,可见圣人的态度是:犯错,不要害怕改正。
圣人教诲,相信任何一名上位者都会学习掌握;可若说身体力行,却是未必。故而犯错之后,有人会选择——幡然悔悟,立即改过;有人则会选择——文过饰非,怙恶不悛,更有甚者,一刀宰了提醒自己犯错的人,来个:眼不见,就当没有过;耳不听,权作不存在。
汉高祖七年(公前200年),韩王信看着汉高祖一个个诛灭开国所封的异姓藩王,心怀恐惧,于是叛汉。汉高帝率大军,亲征韩王信。到达晋阳时,获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共同图谋大汉的消息,汉高祖大怒,派出十余批使臣,出使匈奴,探听消息,摸清底细。
匈奴隐藏了自己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只把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在汉使面前显露。所以,派去的使臣回来报告,都说匈奴可以攻击。
刘邦派娄敬再去出使,娄敬回来后,建言:“两国交兵,就该炫耀自己的强大。现在我去匈奴,只看到了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匈奴示我以弱,以强兵埋伏,引诱咱们主动进攻,杀我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臣下认为匈奴不能攻打。”
这时,二十万汉军业已出征,部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刘邦听了娄敬的话非常恼怒,大骂娄敬:“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就捞了个官,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命人用镣铐,把娄敬锁起来,押进广武县的监牢,等回来,再找他算帐。
汉高祖率军前行,匈奴军队一触即溃,顺利到达平城,可匈奴突然杀出大股强兵,将汉军围困于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在陈平妙计帮助下,汉高祖才得以逃出包围。回到广武县,刘邦立即召见娄敬,赦免了他,说道:“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赏赐娄敬,食邑二千户,赐国姓刘,封为关内侯。
这就是幡然悔悟,将劝谏自己的人,待为上宾,以“千金买马骨”之姿态,何愁今后,没有真心、忠心、尽心的劝谏者?!
袁绍击破公孙瓒,坐拥四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可谓兵强马壮。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田丰建言袁绍:乘曹操背后空虚,偷袭许都。袁绍以小儿子得病,无心政事为由,没有答应。当着袁绍的面,田丰举起手杖砸于地上,气得说道:“遇到百年难逢之机会,却因为小孩子的病而放弃,太可惜了。”见此,袁绍十分不快。
刘备大败,逃奔袁绍,建言出兵。袁绍准备挥军,攻打许都。田丰认为已然失去出兵最佳时机,不宜轻动,就劝阻说:“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轻视。现在出兵攻打,不如长期坚守。将军凭藉山岭黄河的坚险,拥有四州之众,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推行农耕,训练士卒。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乘虚而入,袭扰河南。敌人援救右边,我就攻其左边;敌人援救左边,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已经困乏,用不了两年,安坐就可战胜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稳操胜券的计策,而想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袁绍大怒,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
袁绍发布檄文,大举南下。官渡相持,一战之后,原本占据优势的袁军,土崩瓦解。撤退时,众军士捶胸而哭:“如果田丰在这里,绝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邺城监狱中,狱卒对田丰说:“您这下,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要是出师得胜,我一定会保全性命,现在既然战败,我必死无疑。”惨败而归的袁绍,双手一捂眼睛,“唉,我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一定会被他耻笑。”于是,就杀了田丰。
这便是将错就错,直截了当,杀了指出问题的人,仿佛如此之后,问题就不存在了似的。“解决不了问题,我还解决不了你?!”——很奇怪,什么样脑回路,会诞生出这般想法?!
两位都犯下错误,可最终,一个,王朝绵延数百年;一个,勉力两代都未撑住,这又为何?!正是选择不同,于是乎,最终的结局便各不相同,当然,这也很正常,并没有多少出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