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记忆大多和吃有关,即使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还是能够感受到吃的快乐。俗话说:小孩盼过年。过年时妈妈做的酥肉和肉丸一直延续到今,那时候觉得妈妈泡的酸豆角、酸辣椒、酸菜就是最好吃的东西,攒着过年各种口味的糖果等到开学去学校炫耀。那时候的味蕾的幸福太小,太容易满足。小时候去很多人家里吃过饭,那时候总是觉得为什么别人家里的饭那么好吃。可能自己家里的味道太熟悉,就像人们都爱嫌弃身边的人。总是有些不知足。后来才明白:充满烟火气息的家庭是幸福的,会让我们变得不一样。
02
上学以后,渐渐的染上轻微厌食,要么干脆不吃主食,要么每餐一小碗,再好吃的菜也不会多盛一口饭。上初中那会,为了中考,我妈每天委托阿姨给我煎一个土鸡蛋。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味道依然在空气中飘荡。那可能是我见过煎过最好的荷包蛋,金黄的蕾丝花边加呼之欲出的蛋黄。后来到了高中,一直到大学我都以吃不胖自居。
虽然现在吃的不多,但是厌食还算好多了。后来有一个人跟我说:浪费味蕾就是浪费生命。于是喝了三个月的中药后,我不仅爱上了中药苦涩的味道,而且胃口大开。胃里暖了心才能安了。
03
会吃之后我妈就开始操心我不会做饭的问题,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15岁进厨房的事例教导我。
我姐立志做一个不进厨房的女人,她做到了。我总是说她"不会做饭,就得一辈子看别人脸色吃饭,做什么吃什么。"她却一副享受坐吃的模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叫一个愿做,一个爱吃,绝了。
我妈怕我不会做饭嫁不出去,或者嫁出去不会做饭会被饿死。总之,当我第一次做了饭后,我发现一件事:不会做饭,吃就是乱吃,白吃。家不像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厨房,会花时间去菜市场逛新鲜蔬菜,会不辞辛苦的出去旅游带点佐料。可能是岁数大了,更享受生活最原始的状态。后来我发现:当你真正走进吃这件事,也就真正走进了生活,当你选择了做更好一点的人,你想过的有品质的日子也就快来了。
会做饭的人都自带光芒,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如果我们也有能力照顾别人,幸福也就传递开来了。
04
我渐渐享受厨房的忙碌、享受食材的魔术表演,享受家人,爱人对新菜品满足的吃样。未来的计划簿上我会想考一个营养师证、学习做宝宝餐。
有一段时间,迷恋上麓山南路的鸭血粉丝,我爱吃鸭血和鸭肠,他爱吃鸭肝和鸭胗。是的,幸福感。我毫不讳言,对我而言,舒舒服服地吃一顿饭,是能带来具体而微小的幸福感的。不需要山珍海味、不需要大鱼大肉,只是在干净的餐厅,与相处愉快的人,点二三寻常喜好的菜,边吃边聊,至肠胃妥妥贴贴,周身温暖懒散,便是幸福的。
05
吃这件事是试探两个人合不合适做朋友、做恋人的重要方式。20出头的喜欢吃汉堡、薯条。上班后开始成醉于各种美食,口味虾、牛排、海鲜、火锅、料理......什么贵吃什么,什么油腻吃什么。朋友圈里就有这种下馆子必晒的年(you)轻(zhi)朋友们,不必多说。
三十左右就开始操心买房买车,自然就选择在家做饭。吃惯了就觉得家里的饭菜干净、放心,也就越来越不习惯饭店的油腻了。慢慢的,注重养生的人还会煲些汤,煮点粥,开始琢磨怎么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陌生人第一次见面,能不能成为朋友,吃一顿饭就看出来了。因为吃饭的习惯和对食材的喜好,都透着一个家庭的教养和观念,饭没吃完,有些事就已经一清二楚了。所以我一直觉得,能吃到一起的人更容易培养深厚的情感。
06
明白了能吃是福的道理,算是走出了吃的第一步,从嘴里省下来的都是以健康为代价,能抠出来的都是原本的快乐。
吃的健康算是吃的第二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我们对下馆子这件事畏手畏脚,所以我们要精挑细选,亲手为自己和家人做汤羹。
现在这个年代,小时候的味道已经很难找寻,食材变得越来越不健康,甚至还会吃出病。所以我有强迫症的姐夫拒绝外出就餐,吃完舔着嘴丫子的油骂餐厅的油不干净,青菜不洗。他总煮桂圆莲子汤,说女人养颜,吃也是重中之重,所以食疗养生是一门功夫。
尤其是和家里老人的饮食要求同步后,橄榄油,亚麻籽油,少盐少油,甜食慎吃。我也是戒掉了辣条。O(∩_∩)O哈哈哈~
07
吃的精致是下一步计划。我把精致的餐具和厨房用品纳入了以后的计划。我总反对W那套怎么吃都是吃的无所谓态度,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就像对待婚姻,对待家庭。
每个月去吃一两次特色餐厅品尝自己做不出的好东西,即便你的人生观不需要改变,也会因为舌尖有了更丰富的味觉层次,心头再次升腾起对生活的希望。我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是:做一个有趣的人和一个有用的人同样重要。不管外界环境怎样,我都希望自己或者身边能有一个有趣的人。
吃的年轻是终极目标。年纪的变老和心态的变老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多点水果,吃出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