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情绪,都不会凭空出现;
每一种情绪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你的某个心理需求。
有位朋友发留言说和女友吵架了,起因是很小的事情,大概就是女友不让他玩游戏,可具体是什么他都有点忘记了。但是就是这样两人开始怄气,谁也没理谁。
是不是自己错了?其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反正两人就话赶话的杠起来了,唯一记得的就是当时很生气,越说越气,最后就成了放狠话比赛……。
你是否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经常说要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其实是为了了解自己真实的心理需求。
比如你和伴侣吵架了,你表现出来的是愤怒。但是,你是否有想过,在你愤怒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需求。
很多夫妻因为一些小事情经常吵架,可能争吵的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因为情绪,事情变得越来越重要。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经常和他老婆因为家务活的事情吵架。
前不久,他们一起下班回家,她觉得今天有些累,不想做饭,就希望老公能去买菜做饭,但是老公也不大想。
不知道老公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说了句:“为什么你不做饭?”不说还好,这一说她的情绪忽热就上来了。
“凭什么你就可以做家务?凭什么就要我来做!?”她对老公开始吼了起来。
一个人的情绪上来了,对方的情绪也容易被激起。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指责,从做饭吵到了带孩子,甚至吵到了结婚之前的事情。
我们会发现,许多负面情绪的产生,通常都是由一些小事引起的。这些小事情,按说不会让彼此争吵得那么厉害,那么中间是不是发生了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东西呢?
在这个例子里,表面上看是因为夫妻俩因为做家务的事情起了争执。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其实是丈夫的那句话,“为什么你不做饭”触发了妻子的情绪。
所以我们在觉察自己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说,我生气有情绪,是因为我和对方吵架了,因为他不做家务什么的。
我们需要具体化,你可能要具体的去回忆一下,这件事情里面,是对方的那句话话,或者是对方的什么动作,哪个表情等让你觉得很有情绪,在你情绪被激发的前一秒到底发生了什么。
比如刚刚的例子,如果当时的情景是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的丈夫对说了那句话:“为什么你不做饭?”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是愤怒,你是否有想过去觉察一下,为什么丈夫的这句话让你觉得愤怒呢?你会有些什么联想。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会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事情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比方说,如果这位妻子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那么她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在婚姻中,和丈夫的关系很不平等。为什么每次都是女生妥协,而男生不能做出牺牲?她可能会觉得丈夫很大男子主义。
那么,也许对于这位妻子而言,她最没法忍受的,就是被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因为她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不能忍受女性不被尊重。
那么,她愤怒的情绪背后隐藏的心理需要,可能是希望丈夫能够平等的对待她,她希望男女平等,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尊重彼此,都需要共同来承担家务活。所以她在听到那句话的时候,她那种从小不被尊重,不被公平对待的感受就出来了。
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如果这位妻子她从小的成长环境,是常常被忽视的状态。她可能就会觉得,当老公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她上班了一天她也很累了,她也渴望被照顾。
所以她会感到自己被忽视了,而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可能会让他联想起了小时候被父母放到一边,没有人管,没有人照顾的那些难受。
这时候,她悲伤、难过的情绪就会出来,与此同时,愤怒的部分也会出来。她可能也会觉得丈夫也是不爱自己的,没有人爱自己。
那么对于这位妻子来说,她愤怒背后的心理需要,其实是希望有人爱自己,有人可以真正的关心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表面上的情绪都是愤怒,但是由于我们各自的成长环境不同,我们愤怒背后的心理需要可能是不一样的。
而且,除了刚刚提到的愤怒背后的这两种心理需求,实际上还存在更多可能性,单是愤怒这一种情绪,可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有不同的心理需要。
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不同的情绪,背后的心理需要可能就更是千差万别了。
这些千差万别的心理需要,可能会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可能来自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但如果我们没有能够觉察自己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我们可能就会在这一瞬间滑过去,然后愤怒出来,或是别的情绪出来了,我们没能够跟对方去表达我们真实的需求,而是用愤怒的情绪来呈现了当下的状态。
有时候,对方可能真的不理解,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如此的动怒。
而你也会因为对方的不理解,因为自己真实的感受没有表达,而让彼此的情绪越来越激烈,甚至最后可能影响了你们的亲密关系。
所以,当我们知道自己有情绪出来的时候,我们要去觉察我们现在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自己的这些情绪会被激起?这些情绪背后又有什么心理需要?
只有知道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我们才有可能去采取一些更有效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
我们才能够和对方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对方才能去理解你。我们才不会因为莫名的情绪让自己困扰,甚至是影响到你的亲密关系。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