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旁听小学《愚公移山》公开课,老师问学生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愚公”吗”?很快地一位学生抢答:“因为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主旨。
李宗吾说大智若愚是最高明的处世之道,可以避免和解决掉很多麻烦,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这就是清代学者郑板桥先生常说的“难得糊涂”。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著称,心境非常豁达明朗,他私认为,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事,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这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地做人。
糊涂难,难于人私心太重,自我一执,陡觉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斤斤计较。郑先生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得糊涂时且糊涂,是“大智若愚”的真谛。
老子大概是把糊涂处事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
他自称“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
人依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疑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
三国时,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佯装糊涂得以脱身。曹家和司马懿争权时,司马懿佯装病糊涂了反杀曹爽。故而后人常说:“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
苏东坡聪明过人,却仕途坎坷,为官多年多次被贬,曾赋诗感叹:“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而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处事可以愚,但做人须清明,对此不可混淆区别。
如愚公移山,大智若愚者,行事如有天助,实则是有智如水,有仁如山,高山流水,事理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