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轮回,经济周期绕了一圈后,感觉又回到了2018年时候的味道。
2018年当年,P凸P暴雷,股市大跌,我们从P凸P里面出来,直接进了非标城投,现在过了四年回头看,真正18年底就进非标城投债的资金,至少拿到了40%以上的回报。
当年从P凸P里面出来,有部分人的资金跑去买股票、股票基金的,即使是大V级别的,还是不断定投的,截止到目前累计收益率大部分都在负20%以上,不仅白干四年,还亏了20%以上的本金,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炒股的股民,有可能过去四年就亏得更多。
另外现在标债资管这一块因为今年新发行的城投债券太少了,印的钱又多,大家都在抢低风险的优质债券,我们小散户的资金,实际上是很难抢过机构资金的,好的是今年我们也抢了不少标债资管产品在手里面,目前的配置已经算是比较到位了。再加上标债资管越来越严,目前暂时好的标债资管产品越来越不好找。
18年虽然把P凸P收割了,但当年真正有某某地方实权部门直接参股甚至控股的国资平台实际上是没有一家少过投资人一分钱本息。。。当年的P2P消化了不少不良资产。
最近四年,地产那一块实际上是表现最差的,地产把市场上的不良资产,大部分都消化了。
上周吧,我们这边去了趟某地谈做标债的事,有个市的烂尾楼直接有200多万平米,人都没有,当地的人都往省会城市跑了。当地修那么多房子,空置率太高了。
投资买房的一定要谨慎。
当地最疯狂时有408家地产,今年初时还剩48家左右,前段时间市里面组织开会时就只有28家,而且大部分都有问题,随时倒,目前完全活着的只剩9家了。像这种极个别惨的地方的地产,阵亡率接近98%,而且活着的9家里面,还有几家跟地方上的国资或者城投密切相关,如果把纯国资的地产再踢掉,您可以想象民企地产阵亡率有多高。。。
18年的P凸P消化了至少过万亿的不良债务,最近一两年的地产消化的不良债务更高,仅某大一家就消化了两万亿不良,还不算跟在某大后面那几家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民企地产公司。。。
虽然在每个周期内,极个别行业内企业的阵亡率很高。但真正国资系的它的存活率都是极高的,像地方国企或者央企类的地产公司,即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它开发的房子也很难烂尾,老百姓买了央企或者国企开发的楼盘的,大概率是可以按时交房,您要是买的民企的期房,那种就要慎重了。
还有我们当年接触过的一个国有小贷公司,当年跟本地的一家车贷平台玩质押车业务,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国有小贷公司到目前都还活的好好的,每年做的业务量也很有限。
今年我们也遇到过有非标城投舆情的,最后跟当地或者管理人沟通后,解决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从这么多年我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看,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国资背后股东的信仰。其它的行业啊,通道啊,工具等等之类的,都是包装罢了,包装这些都是可以变的,但国资一直维持很高的信仰,这一点一直都没变,这是我们这么多年经历后,领悟的。
现在地产不行了,城投流动性吃紧,地方上发展经济的任务又重,有极个别地方就已经把非标的口子开了,在朋友圈里面转了一大圈后,连广东、江苏、浙江的非标都跑出来了,但这些地方收益一般都比较低,没啥搞头,您说其它地方有非标,还奇怪吗?
以前在玩非标的那帮人,天天嘴上喊的都是我们要非标转标,结果进去一看,都还在干非标,有些好区域地方的非标,不撸白不撸,你不撸就被别人撸走了,像某省会城市下面某区,今年仅放开过两周的非标,就干进去了七八个亿。
当然我们这次出来,更多主要是为了帮机构找债券做标债,非标也仅仅是搂草打兔子。
好不容易联系到某个地方工投的债券,当地发了一只10个亿的债券,卖出去了6.5亿,还有3.5亿的债券一直都是在自持,没卖出去,谈的成本也还可以,平台也可以接受买债券的FT玩法。机构也可以完全吃进去那3.5个亿,最后我们把债券代码报给机构,然后再去联系操盘手时,操盘手拿着债券代码去查,查出来的结果是当地太红了,不能做那只债券。债券能否买,还是需要操盘手说了算,然后就白忙活一场。要做成一只标债实际上还是很难的,只有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债券里面,企业债的债券要更好卖一些,公司债的债券没那么好卖。
非标那玩意,只要您做的多了,遇到延迟还的太正常了,概率问题,只要最终把本息付了的就都还好。
而且非标这玩意,只能悄悄摸摸,小打小闹的搞点,不能做大,做大了风险不可控。
非标里面仅发生过一起Y地的,点对点把钱打进去,前面也付了利息,结果平台把钱打给施工方后,施工方后来没钱了,没法还,然后平台就把施工方起诉了,说自己遇到诈骗了,然后就被立案了,平台董事长也进去了,当然那个平台的属性也很弱,这个也是好几年前的案例,立案后,给投资人兑付了65%,当时那只产品募集了五六千万,给投资人造成了接近两千万损失,损失的部分,就是平台去起诉施工方,最后追回来多少,再按比例返还给投资人。其它历史上有四起左右出风险的,都不是纯正的点对点模式,并且这五起左右的案例都发生在发达的JZ沿海地区,内地暂时还没发生过这样的案例。
今年非标这一块遇到过的最大的一次政策风险,就是地方上叫平台把项目停了,然后要求平台把投资人本金退回去,地方上发话后,项目肯定停了。结果过了半年后我们再次去了解时,那个钱最后也没退回去,正常的计息,正常派息。
暂时聊到这里,后面再继续走访,把了解到的一手信息脱敏后分享给大家。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