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雅舍小品》有感
以前对梁实秋先生关注不多,他的文章也只是读过零散的几篇。近来逛书店时偶然发现《雅舍小品》这本书,看到封底冰心对先生的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心里多了一份好奇中,想走进“雅舍”,看看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人?于是欣然把这本书带回家。
一
初看书名,想那“雅舍”必定是个幽雅清静的美好之处,唯其如此,才适合集才情趣为一身的梁先生居住。待到读了书序《雅舍》,方觉它和刘禹锡的“陋室”有点像,刘禹锡撰文《陋室铭》,处处体现陋室不陋。而先生的《雅舍》一文,而先生呢,是承认雅舍之丑的。他笔下的雅舍有不少缺点,诸如结构简陋,门窗不严,地点荒凉,鼠患蚊扰,不蔽风雨等等。但这些不美之处,却也能彰显他的个性。
先生用铺陈和夸张的语言极尽老鼠和蚊子带来的困扰和无奈。“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角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老鼠猖獗,吃其食物、毁其物品,扰人安枕。本以为先生要想法子惩治一番,没成想他居然是“没有法子”。“雅舍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先生又说“但是我仍安之”。能在如此环境下,安之若素,足见先生之豁达乐观。
雅舍无法遮避风雨。“但若大雨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籍,抢救无效。”读到此处时,突然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风卷走屋顶茅草,暴雨来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也想到了幼时在亲戚家遇大暴雨的情形。屋外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屋内水没床腿,大人们慌忙挪东西,用盆往外舀水,模样狼狈。我们几个呆在床上,心里惧怕不已。生活在艰难环境之中,惶悚不安,亦是难免,但是先生轻轻几笔一带而过,旷达超然之心境,令人钦佩。
雅舍如此简陋,但先生仍钟爱它。认为它有个性一。“有个性就可爱”。要说雅舍的可爱,也是有的。这里清静安宁,远山、竹林相伴,又时有好友于月明之夕,风雨之日来访,主客赏景谈心,乐趣多多。更何况先生是个容易满足之人。“有一几一椅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雅舍一文中,最喜欢的文字是写月夜之景的文字。“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下来,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不管居所如何简陋,先生心中始终有一轮皎皎明月。
读这一段文字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苏东坡。先生的通达乐观堪比苏东坡,他笔下的月夜美景堪比《记承天寺夜游》中那段文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样是月色澄澈、疏影摇曳的幽绝境界,让人心驰神往。梁先生居陋室,苏东坡被贬,两人之境遇均不尽人意。但观其文,却无抱怨之意,心中始终有一轮皎皎明月,足可见其大境界、大胸怀。
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之时,重要的是调整心态。记得王尔德说过“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不如意时更要善于看到生活的美好之处。先生之《雅舍》一文,对生活环境的从容调侃中,显露一份开朗乐观,旷达超脱。在幽默诙谐之中可见先生之真性情,
二
这本书的第一辑是“雅舍杂谈”,共辑录59篇文章。包括《养成好习惯》、《快乐》、《女人》、《男人》、《孩子》、《怒》、《年龄》等。读先生的文字,诚觉事事皆可入文。先生信手拈来大家都会经历的各种事情,妙笔生花写出了丰富内涵。他的文章洞烛世事百态,既有自身见闻经历,又旁征博引中外名人的话语和做法,或轻快陈述,或幽默嘲讽,使人在会心一笑中有所思有所悟。读这部分内容时,如同于一位饱学的长者随意闲谈,不经意间就丰富了见闻,收获了智慧,得到了启迪。
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篇中,先生认为“时间即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
近来每每感觉时间过得快,然而细思之下,又发现好多的时间都是被浪费掉的。有时也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出貌似合理的借口,诸如要劳逸结合,没有必要活得太辛苦等等。在自我安慰之中,一次次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现在想来,真是不该找任何借口,还是踏踏实实去行动,方可有所收获。
在《快乐》一文中,先生写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就是在路上,在商店里,在机关里,偶尔遇到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能不令人快乐半天?”读到此处,心有所动。生活中难免会有风风雨雨,要善于调整心态,才能拥有一份好心情。
由此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现实在也有像老太太这样的人物,凡事只看到不利的一面,有时甚至是杞人忧天。其实只要换一种角度和方式看问题,拥有快乐并不难。
“幸遇三杯美酒,况逢一朵花新?”我们应该快乐。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没有过不去的坎。不要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
“雅舍杂谈”,这一部分启人心智的文字实在是太多,恕不一一列举。总之与先生的文字对话,确实可以汲取很多的人生智慧。人生在世,当以从容姿态面对世事百态,行于当行处,止于应止时。对人对事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享受人生中的乐趣,葆有自己的真性情。
三
张爱玲说,“中国人好吃,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梁实秋可以称得上是美食家。这本书的第二辑“雅舍谈吃”,收录了二十九篇文章,给读者呈现了种种美味佳肴。若是单看目录的话,感觉有些像菜谱。《烤羊肉》、《汤包》、《铁锅蛋》、《芙蓉鸡片》、《水晶虾饼》……
待到深入文字,却又是另一番感受。先生如同一位美食家,向你娓娓道来各种美食,引着你回到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中,见识那些家常的小吃和酒楼饭馆的特色菜。厚德福饭庄的“铁锅蛋”,东兴楼的“芙蓉鸡片”,致美斋的“锅烧鸡”,还有锡拉胡同玉华台的水晶虾饼,“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虽然不曾亲口品尝,但是先生的文字令每样食物都活色生香,于是忍不住偷咽口水。除却对食物的描写,先生还诉说着自己曾经的经历和感受。每一种食物都关联着特定的记忆,穿插着故事、笑话等等。让你感同身受,让你忍俊不禁。
每一样食物都牵连着先生那剪不断的思乡之情。他乡的食物虽好,却无法与先生记忆中的相比。《豆汁儿》一文,最能体现先生的这种情感。先生说:“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有一年我路过济南,在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铺墙上贴着条子说有‘豆汁’发售。叫了一碗来吃,原来是豆浆。是我疏忽,写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儿’。来到台湾,有朋友说有一家饭馆卖豆汁儿,乃偕往一尝。乌糟糟的两碗端上来,倒是有一股酸馊之味触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麦片粥,到嘴里难以下咽。”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汪曾祺先生在《端午鸭蛋》一文中所写“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梁先生和汪先生一样的情思,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都融在文字当中了。
作家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 都有自己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心心念念的想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梁先生写这些吃物,最想表达的就是对故乡的那份深情!
四
这本书的第三辑“雅舍忆情”,共有二十三篇文章。先生满怀深情的追忆亲人老友,回忆曾经的生活经历,态度严正地评说相关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先生回忆了自己十岁时遇到的国文先生徐镜澄。用风趣幽默且饱含深情的语言,刻画了一位相貌丑陋却敬业爱生的老师形象。
徐先生的相貌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徐先生习惯很不好:“两肩耸得高高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他常穿的一件灰布长袍,已是“油渍斑班”,经常“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徐先生喜欢骂人,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他怒骂的情形。
读到这里可能会感觉他不是一位好老师,再往后读,对老师的印象渐渐改观。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徐先生朗读课文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这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情形“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两位先生倾情投入朗读,以自身热爱读书来影响学生,值得学习。
当然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文经他勾抹之后,所剩无几了。徐先生追求“笔笔都立起来”“虎虎有生气”。梁先生认为自己后来能有硬朗挺拔的文风,要归功于徐先生的教诲。徐先生还传授了许多作文技巧心得,也让梁先生至今受用。
能够遇到一位好老师,梁先生何其幸运也。时隔近五十年,先生还念念不忘当初的情形,把对恩师的思念感激之情都倾注在文字里头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透过那些朴实的文字,能够感觉到先生的赤诚之心。
五
梁实秋先生笔耕不辍,一生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他用三十年的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风靡了全世界。饶是如此先生还痛自反省,说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浪费了。他说“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的时间,写我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时间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了”。先生惜时如金,对自己严格要求,令我等芸芸众生情何以堪?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且行且珍惜。
先生作品浩如繁星,我却读之甚少。迄今为止,所读也仅限于这本《雅舍小品》。虽说其中收录了先生的112篇散文,相比于先生的著作,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读完后所能记住的也只不过是只言片语。但是想到先生曾说过,“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与好书相遇,虽然晚一点,也很美好。
读先生的这本《雅舍小品》,并不是一气读完的。感觉这样的文章,适合在闲适的时刻来读。午间小憩后,夜晚入睡前,或是周日闲暇时,读上三五篇,细思量一会,在妙不可言处回读,于幽默有趣处会心一笑,感觉自有一番乐趣!
断断续续,用近一周时间读完《雅舍小品》,零零星星的记下一点文字。东拉西扯,却道不出先生文章的精妙所在。只能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走进“雅舍”,不亦快哉! 水之湄mm写于2018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