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没有日更,我是真的忘了哈哈哈。一直写高数写到九点半,回宿舍十点了,洗洗就睡了,完全没想起日更挑战这个事。
怎么说呢,起初的时候参加这个活动完全是因为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后来一天一天的,发现自己是把日更当做一个小任务在做,仿佛完成了这个小任务我的写作水平就能有质的飞跃,其实并不是。一天下来对这个世界没有感悟,没有话说,没有任何可说的事情,没什么日常感悟,更没有什么美景的特写描绘啥的,那写出来的文字就像硬憋出点病来似的,实在是不大可取。
没有话说就只能说明阅历和知识基础不够,才会对事情不敏感,文章辞藻没什么修饰,不生动华丽,平实中亦未寓于深刻哲理。而有些文字是冷的,没有感情色彩,只是为了一个任务而去编造些虚无缥缈的故事又或者去刻意地记录“流水账”,这样文章就算写出来也没有观众,因为不能让读者读书什么意义来,而且就自己而言也不会有文章质量的提升。
不管是吐槽些什么去寻求共鸣还是感悟些什么去警醒世人,亦或是单纯去描绘事物的原貌也好。只有明确了写作的目的,才能写出好文章,而我的目的是想以高中老师为原型写一个出版书籍,不为什么,就是有这样的想法,也许从我见到老师的那刻这个种子就已经埋下了,这种想法很深刻,以至于我把它列入人生必做清单,当做一个使命去完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写作文的经历,写作文是总会用到素材,有些坚持、自信、目标、自我价值等主题,总会普遍引用一种素材说是某某某伟人如果当时面对挫折放弃、当时没有坚定信心,就不会有厚积薄发、一跃成名的未来,亦或是某某某伟人因为多年奋斗、坚持不懈而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又或者是感动中国某某某人物愚公移山的精神、任劳任怨、山村支教使偏远地区孩子们能够看书写字等等诸如此类,你会发现总会讲这些名人对磨难努力克服、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最后成就了自己。我以前写作就是常常这么写,这样写就是个高分作文,明晃晃的模板,反正我高中作文就是这么写。
和高中不同的是,我现在写文章会更加以自己的情绪做引领,更多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倾向,以前高中写文章就是别人这样写的,就去模仿甚至生搬硬套,从来都不会想这么写是为什么,是想表达什么?那时候就是想方设法地表达出题者想让我表达的意思,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思想体现,只是为了这样写得个高分罢了。
现在不一样了,我就是要以我手书我心,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并希望这种观点看法能得到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而现在呢,回想一些高中的写作素材,有的素材突然进入脑海,我记得是关于小仲马写《茶花女》的,大致是讲孕育沉寂了很久才写出这本巨著,当然,有一点我必须坦白,这部著作是很有名,但是我没看过。我想说的是关于他写这本著作是用了很长时间去精巧细推,不断打磨才得以成就的,这也使得我明白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触而就的,总需要时间去积累,这个过程就像是对思想的洗礼,慢慢一点点地不起眼而深刻。为何是一点点地不起眼而深刻?像是教师资格证考试里科目一综合素质中,有个考点叫文化素养,是要潜移默化靠时间去积累出来的,不可能三五天给他搞定;又或者说是高考中那道文化常识选择题;再比如日常的细节,一个人的谈吐、气质、说话的艺术、会见时的礼仪等习惯教养,都是一点点去养成。
而这种习惯,就是小,很不起眼,但很多时候会特别深刻。像相亲时、吃饭时、谈话时,甚至于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会叫人留意,比如很多明星备受关注的同时也承担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困扰。大大咧咧无偶像包袱?说话太直全网攻击?等等就不多赘述,源于她们太受关注,很多细节会被无限放大而成为万千网友以及粉丝的谈资,而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以至于这个不经意的小问题被弄的720度无死角再循环展开,有些小伤害也变成了大创伤。她们承受着千千万万人的期待,也承担着这些期待随之而来的波浪与海啸。
我也相信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是志在平时,一点点去累积的。伟人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说,绝不是空穴来风。只是不知为什么,处于这个时代,我是那么浮躁,以至于连本书都看不进去,想想高中还被班主任逼着死读教科书真有些讽刺,现在倒是教科书没读好,课外拓展也近乎灭绝,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的水平也很难上升。
最近一直在调整,希望我能静下来去慢慢沉淀,之后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