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来自《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的确来迟了,首先它的资源早就在年初的时候遍布互联网,只是后来收到点风声说内地要引进了,心怀“小确幸”的我还是忍着不看资源等到了进入电影院看它。
2017年的8月25日这部电影才开始在内地的院线上映,并且以我所在的广州来看,一天排片影院只有四家,而且时间都是非常排斥上班族的,但是上映首日我依旧赶到电影院想要先睹为快。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部电影得以上映全靠背后的文化鼓励支撑,否则还是要说那句“*盘见”了。
提起这部电影,很多人乃至我身边看过的同事都感叹一句:哀大莫过于心死。这从一开始即注定是一部很丧的电影,于是我也先入为主的抱着丧的心态进入了电影院。
没想到这部片子哪里丧了?这就是非主流的鸡汤啊!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片中主角李的心根本就没死过。
很多人说李每天就做着修水管的活碌碌无为,甚至听见修水管的女主人间接表白都无动于衷,就像个没生命的丧尸。
印象最深的是面对哥哥的死亡,别人都洒泪了,他还呆的跟木头一样,看着哥哥冻冰冰的尸体毫无反应,甚至还很排斥接纳下哥哥的遗嘱:照顾自己的侄子。
因为这就意味着他要回到曼彻斯特,曼彻斯特有他不堪回首的记忆,在那里他因为半夜和朋友喝多忘记把明火照顾好就出去便利商店,结果回家发现除了老婆,他们的孩子全在火里丧生。
后来当然就是妻子选择了离开他重新生活,他也离开了曼彻斯特不想要再去面对那段痛彻心扉的回忆,毕竟当时的他巴不得就用警枪毙了自己,但是又被审讯的警察给拦住了,后来他干脆不死,就选择逃避。
结果这次因为侄子又要回去那个地方,他心里是千百万次的不愿意的。
但如果他的心早就死了,怎么又会强迫自己回到那里去短暂的照顾侄子?
根本就是因为他放心不下,因为他心里还是爱着家里人,只是平时太不善于表达,并且也因为那次火灾后就选择封闭自己。
一个人的心如果真的死了,就不会选择继续生活和工作,他会选择慢慢躲在一个角落消沉直到死亡,这就是真的心死。
但是李依然在努力的活着,只是他活着的方式不同了,以前的他可以和朋友半夜喝啤酒不顾老婆的感受,现在的他宁愿自己呆着喝,连美女的套路都不愿意上钩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选择要了却自己的生命,顽强的活着。
看着与众不同的他的前妻哭着跟他说要他振作起来,把从前忘掉吧,她只希望他能改变自己,并且她也以改嫁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宝贝。但是李二话没多说,连邀约都拒绝了,他更喜欢自己呆着。
有句话是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平时对你整天笑,突然哪天他对你不笑了,你以为他生病了,其实他只是生气了。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的心理创伤一个治愈的借口,就像从前我听过一个女生因为小时候带着弟弟出去河边游泳,结果弟弟因为自己的疏忽溺死,自那以后她就开始失眠,后来咨询心理医生后医生说,这就是在为自己的愧疚寻求一个慰藉之所,如果你不失眠,那么你可能心理的情况会更糟。
李就是这样,他选择利用逃避去治愈自己的愧疚和心灵,但是他的心却从来没有死过。
依稀让我感动的是他和侄子的长期相处之后,他在游艇上微微上扬的嘴角,那样一笑就好像看到了夏日里最猛的骄阳。
后来他还是离开了侄子和曼彻斯特,因为逃避才是最能治愈到他心灵的一种方式,周围的人都劝阻他不要逃避,但是却没有想过如果他不逃避可能早就在街上偷抢过一把巡警的手枪毙了自己,但是他的本能还是希望可以活下来啊,这是骗不了自己的。
就像那个害自己弟弟溺死的女生,如果她没有失眠,那么她总会去寻找一个新的自虐点来弥补自己愧疚的心。
想起那句“逃避可耻虽有用”,不是每个人的振作都是用着同一种方式,让自己好好活着并且减少自己的愧疚也并不是只有开始一段新生活才能改变的。
所以说李的心真的死了吗?并没有。
甚至这部片子里面没有一个人的心死了,他们虽然曾经都活在痛苦中,但是都各自找到了解脱的办法。
就像我们谈起一段痛心疾首的回忆,有的人会说求你什么也别问了,有的人却会毫无遮拦的回答给你,但是从中都能看出来大家其实都没有忘记这段回忆。
李和前妻便是如此,虽然大家的心都碎了,但双方其中一个选择新的开始而另一个却选择逃避。
对于我来说,李并不一定要做回从前的李,现在的李虽然平淡如水生活毫无起伏,但是这是他想要的,只要还能好好活下去,心就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