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的西北,有一个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州位于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怒江州西接缅甸,有长达450公里的国境线,辖泸水市(县级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怒江州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之一,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大香格里拉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开发不多、交通不便、道路不好,普遍落后贫穷,但却是最原生态的地区。
怒江在怒江州境内全长310多公里,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由于江东有碧罗雪山山脉,江西有高黎贡山山脉,怒江奔腾于这两山之间,两岸山势雄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谷幽深,北高南低,河流落差大(江面在贡山最高处海拔1400米、六库最低处海拔仅700米),水急滩高,形成了典型的“V”字型高山大峡谷地貌景观,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并称世界三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又叫“东方大峡谷”,沿峡谷的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三地内,生活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藏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给怒江大峡谷增添了不少乐趣。
串联起怒江美丽风景线的国道G219线丙六公路(贡山县丙中洛镇至泸水市六库镇),通行条件差,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条路上行驶,考验的不仅是驾驶技术,还有胆量与勇气。欲前往观赏美景的人们,会因此望而生畏。
终于,怒江美丽公路(丙六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始修建。这条取名为“美丽”的公路,是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国省干道改造重点项目,也是云南省扶贫“双百”工程中“一百项骨干通道工程”之一。
2017年8月25日,怒江美丽公路正式开工,工期26个月,预计今年(2019年)的年底通车。项目建成后,将达到“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美丽公路建设和发展目标。
怒江美丽公路,连国道G219线丙察段,起于贡山县丙中洛观景台,沿怒江顺流而下,由北向南布设,经贡山县、福贡县,止于泸水市六库镇的小沙坝,与规划的G219腾六段相接。主线(不含连接线)全长276公路,其中:丙中洛至福贡段148公里,福贡至六库小沙坝128公里。
建设项目分为三个标段,丙福段148公里为一标段74公里、二标段74公里,福六段128公里为三标段。
笔者所在的“路景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有幸中标所有三个标段的文化景观工程项目。公司计划通过文化植入和景观提升,扩大怒江美丽公路的影响力,促进怒江全域旅游的发展。
3月初,公司一行三人,沿施工中的美丽公路逆江而上,到各标段项目部提交景观工程开工申请。
施工过程的美丽公路,既要保证工程进度,还要保障从六库到贡山的生产生活物资正常运输,保护好沿线文物和植被,时刻做好应对暴雨天气以及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本文对异常艰苦的施工环境,不做过多描述,重点是随我们在沿途几个主要节点,领略峡谷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
从六库镇出发,经怒江西岸的美丽公路行驶50公里左右,正对着怒江水面看过去,有一座山峰被称为“伟人峰”,不知是谁发现了这个天然之作,仔细品味还真像静卧在群山之上、仰望蓝天的一个伟岸身影。
继续往前走,经过一个刚建成的棚洞(亚巴棚洞),这里的峡谷很窄,陡峭石壁高1500米,两岸距离最窄处只有10米。江边怪石嶙峋,有一块酷似老虎的巨石稳立河谷,欲从江边跃上公路。这被称为“老虎跳”的天然景色,更增添了怒江大峡谷的传奇色彩。
泸水段的美丽公路,都是沿怒江西岸布设,在怒江碧福大桥转向怒江东岸。
怒江美丽公路第三标段项目部,设在怒江碧福大桥的西桥头。
驱车由西向东跨过碧福大桥,就进入了福贡县境内。
福贡县地处横断山脉中段、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12公里,而东西最大横距只有23公里。福贡取自“幸福的高黎贡山”之意,是典型的“边疆”,整个纵向县域边界西接缅甸,国境线达142公里,超过该县的最大纵距。
进入福贡的第一站,就是匹河怒族乡,海拔1300米。
位于匹河乡的福贡民族实验中学,在其教师宿舍小庭院内矗立着一块神奇的巨石。这个小庭院是在一个高有七八米、宽有十几米的石头上建造三幢平房形成的三合院,中间还留有七八平米的院坝。
据说在1983年3月19日凌晨三点,因连续下大雨,怒江东岸山体滑坡,这块重千吨的石头,重重地砸在公路上,接着借助惯性又从公路上弹到6米高的三合院的院坝内。响声惊动了住在院子里的老师,出来一看,惊呆了:院子中飞来了块巨石,而且不偏不倚的落在院中央。岩体紧靠墙,没有损坏房屋,最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伤到任何人。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于是,巨石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
从此人们叫它“飞来石”,也有人说这是地上的母石引来了公石,因此称它为“夫妻石”,这正是大自然的神力。
过匹河乡后,再向前2公里处,转入右侧的岔路,可到达当年赫赫有名的知子罗村。
知子罗村是一座久已废弃的老城,原是怒江州州府,上世纪70年代,州府才搬到六库镇。
知子罗村还是原碧江县县府所在地。1986年12月25日,碧江县突然被宣布撤消,原因是根据地质部门的专家分析鉴定,设在知子罗的县城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于是“碧江县”这个地名便从中国地图上永远消失了。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山崩地裂的滑坡直至今天仍未到来,而昔日繁华的知子罗却变得凄楚清冷,成为“边境县城遗址”。知子罗虽比不上楼兰古城、吴哥遗址,但它在怒江州的发展史上却也算得是浓厚的一笔。
驱车沿美丽公路向北蜿蜒盘旋几公里,就是匹河乡的老姆登村。“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老姆登村对面有高黎贡山北段较有名气的皇冠山,皇冠山因形似皇冠而得名。皇冠山在群山之中独树一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老姆登村是观赏皇冠山的绝佳选择,有很多人因皇冠山而慕名而来,一睹皇冠山的壮观。
穿过福贡县城,途经鹿马登乡后约20公里,可在路边看到观景台。站在观景台,眺望怒江对面的高黎贡山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岩石穿洞,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
眺望石月亮的最佳位置,属于福贡县的石月亮乡,怒江美丽公路第二标段项目部就在该地。
在石月亮乡,还能看见一种渡江工具——溜索。
“溜索”是以一条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溜索渡江是原来横断山区人们过江的主要方式,不但人可以过,连马匹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过江,许多生产生活物资通过溜索运送。
怒江没有船,惊涛骇浪小船也无法横渡,上下航行更不成。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二十一世纪初,政府在怒江上先后建造70多座各类桥,原来的溜索基本都被剪掉。现有的“溜索”,渐渐变成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而存在。
沿着石月亮乡北上5公里,就是该乡的拉马底村。
在拉马底村,还有中国远征军回国渡口遗址。由公司设计的远征军纪念广场,准备建在此处,景观工程内容包括:远征军雕塑、广场装饰、特色导视小品。目前,怒江美丽公路建设指挥部,正在协调当地的征地问题。
提到中国远征军,顺势简要地多说几句。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进抵云南中缅边境,杜聿明司令部驻大理,先头部队戴安澜200师驻保山。
1942年3月12日,中国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当时的设想是还可能出第二路军远征泰越,甚至派出第三路军渡海去参加南洋各岛战争,所以第一次的远征军便加上了“第一路”的头衔。卫立煌出任第一路司令长官,因为卫立煌未到任,由副司令杜聿明代理指挥。
第一路远征军的入缅作战,因为史迪威(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无能、英国军队的无耻、日军的诡异用兵,远征军孤军作战、后勤保障被切断,不得不决定全面主动撤退。
1942年5月开始,远征军各部退出战场沿不同路线撤退。
杜聿明没有听从史迪威要其撤往印度的命令,而是坚持要将所率第五军撤回云南。除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没有服从军长命令外,第五军其余部队分三路撤退。杜聿明本人率军部和新编第22师为一路,新编第96师为一路,负责断后的第200师为另一路。
人们总是用“野人山”来概括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后撤退的路线,其实这是非常笼统和不全面的。
“野人山”大约是指缅甸孟关以北胡康谷地及江心坡广袤的原始森林,当时途经野人山撤退的中国部队中只有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新编第96师。
戴安澜的第200师负责断后,沿滇缅公路辗转撤退。因为一旦200师转向印度方向,第五军主力部队就会全部暴露在日军面前。最终,第200师突破日军围追堵截,从滇西的片马、龙陵、腾冲一带回国。遗憾的是,师长戴安澜在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8天后在撤退途中光荣牺牲。
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沉重的代价,走出了野人山,但无可奈何地退到了印度的雷多,暂时没能撤退回国。
新编第96师这一路,从野人山一直北上,走到最偏僻的地方——缅甸最北方的“葡萄”。葡萄的东面就是云南的福贡。
福贡境内有多条通往缅甸的人马驿道,在上帕镇的古泉村、石月亮乡的老娃达村,至今还存在与缅方边民往来的古驿道。
福贡县境内、高黎贡山上的石月亮,百里可见,俨然是一盏指路明灯。
第96师一路翻越一座座国界线高高的山脉,靠着石月亮引路,经古驿道抵达福贡。随后,该师在当地怒族人的帮助下,架设“溜索”渡过怒江。
据说,在高黎贡山的山峰石壁上,刻着“民国三十一年八月五日,中国远征军第九十六师经此回国工兵营”的字样。
第96师的撤退路线虽然不是最艰难、伤亡最大的,但却是最耗时、最扑朔迷离,也最不为国人知晓。该师入缅时9863人,伤亡4081人,失踪2182人,归国时3600人。
远征军撤退中到底倒下了多少官兵,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根据杜聿明的粗略计算: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约10万人,生还者仅有4万,战斗牺牲有1万。也就是说,有5万多将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战斗牺牲的。在所有部队中,仅仅只有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保存建制的基本完整,他们撤退中非战斗牺牲人员低于战斗伤亡人员。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也是中国军事史上黑暗的一页。
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远征军回国渡口遗址,应该就是第96师当年的过江渡口之一。
但愿远征军纪念广场能够如期建成,中国远征军是一只英雄部队,值得纪念。正是由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中国远征军知耻而后勇,才有了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辉煌战绩。
离开石月亮乡,我们没有继续北上,因为二标段的监理部设在鹿马登乡,所以又原路返回二十几公路,夜宿鹿马登。
第二天清晨,从鹿马登向贡山挺进。为了避开主线堵车,我们通过简易吊桥从对岸绕行。
中午,进入贡山县城,县城在怒江西岸。
怒江美丽公路第一标段项目部设在贡山县城。
贡山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北段,北接西藏林芝地区的察隅县,是云南到西藏的又一通道。
贡山,每年有近200天都是下雨天。2019年的雨季来得比往年早,从2月中旬开始,雨水天气连绵不断,全县境内塌方、泥石流频繁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美丽公路的施工和保通。
从贡山县城驱车出来,由于施工中的美丽公路泥泞狭窄,只好在达拉底怒江大桥(修建中)旁边的过江吊桥绕到东岸,通过乡村公路往丙中洛行进。
沿乡村公路上至半山腰时,在左侧后方忽现一奇妙仙境:山峦叠嶂、奇峰耸立、白雪覆盖。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贡当神山。
再往前,过怒江捧当大桥,回到西岸行进约20公里,就到了怒江第一湾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怒江第一湾的绝色美景。
这个时节(二三月份)的江水,基本上是冰川融水,颜色是宝石一样的蓝绿色。
怒江第一湾是怒江峡谷最精粹的部分,有人这样说:“到了大峡谷,不到第一湾,白来怒江玩”。
在观景台俯视怒江水,此时呈“U”字型,由于悬岩绝壁的阻隔,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观景台所处的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
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水面50米以上,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林木繁茂,田园风光迷人。
继续前行两公里,就是怒江美丽公路的起点——丙中洛观景台。
从丙中洛观景台向下看,又见一熟悉的“U”字型半岛…。正迷惑时,幸好旁边一个导视牌友情提示:“不是怒江第一湾,是桃花岛”。
桃花岛也叫扎拉桶村,因怒江环绕,成半岛状,岛上桃花甚多,故得此名。由于与怒江第一湾弯度差50度左右,当地人称“怒江第二湾”。
仔细观察,能看见江边有一座钢索吊桥。以前,来往桃花岛两岸,只靠一条篾(读mie)做的溜索,几个月换一次,后来改成钢索。但1980年钢索因锈断裂,过江的5位村民坠江而亡。于是在1983年建起了这座钢索吊桥,在桥墩上写着,禁止5头以上牲畜同时通过,也禁止10人以上齐步走。
桃花岛的地理位置好似与世隔绝,村落的独立更像个世外桃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身处之地犹如画中之画,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由怒江美丽公路起点逆江而上,走5公里的丙察公路(丙中洛至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就来到了石门关。
怒江石门关属丙中洛镇,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图示左侧为碧罗雪山、右侧为高黎贡山。怒江从石门关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据传说,每年端午节前后,石门关矗立的悬崖峭壁上,常会有数条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石门关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自古以来,以茶易马的商品经济从未断绝。
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茶马古道已经被现代交通所取代。但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至今仍在丙中洛的古道上穿行,它是茶马古道的活化石,其传承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至今年年底,随着怒江美丽公路的正式通车,势必吸引旅游者、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滇藏公路将添加南线新通道。
滇藏北线是传统老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盐井-芒康(接川藏公路)-左贡-八宿-然乌。
滇藏南线是新添通道:大理-六库-福贡-贡山-丙中洛-察瓦龙-察隅-然乌。
假以时日,“路在江边走、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将在怒江州成为现实。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七日星期日
二当家不虚此行于生日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