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南站乘坐高铁前往泉州,历时五个多小时。下了火车,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顿时有种流浪在外的游子归乡的感觉,很奇妙。泉州高铁站果然跟网上描述的一样,规模太小,跟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格局不搭。高铁站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和面子工程,管理混乱,和泉州的气质有些不配哦。
到站后和小姐姐汇合,我建议打车到民宿。小姐姐说泉州的出租车太黑,咱们还是滴滴吧(后面经历的事情果然验证了这一点,而且泉州本地的朋友也不建议外地人这样做)。
从出站口左转走过一段坑坑洼洼的路才能叫到滴滴。正当我们准备网上叫车时,有一位清瘦的出租车司机正在那里揽客。一番讨价还价后,最后商定26元送我们到开元寺西门。其实打车25元就可以的,但是不想为了一块钱饿着肚子和他啰嗦半天。
小伙伴订的民宿在开元寺西门路对过,叫等风民宿。嗬,这个名字起的太好了,等风不就是等风信子吗?走进民宿,给人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清爽。民宿的装修风格看起来简洁明朗,里面的物品包括硬装清一色的白,很纯粹的色调。间或用黑色或者灰色作为点睛。每个房间均有自己的主题,各不相同,别具一格。 秋末的泉州天气很舒适,不冷不热,很少下雨。因为是旅游淡季,房间价位也不高,从一百多到二百多不等,二个人住很划算。
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收拾完毕,驴友已经在新华北路的a文面线馆等候我们了。请我们吃了泉州的第一顿早餐——心心念念的面线糊。
记得第一次吃面线糊是在台湾的西门汀,好像是20元台币一份,那家面线糊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住了,反正人挺多的,还要排队买,外面的座位有限。找不到位子的顾客,每人端一个纸杯站在大街上呼噜。第一口下去,面线糊的味道就刻在了味蕾的硬盘中,再也无法抹去。
记得第一次吃面线糊是在台湾的西门汀,好像是20元台币一份,那家面线糊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住了,反正人挺多的,还要排队买,外面的座位有限。找不到位子的顾客,每人端一个纸杯站在大街上呼噜。第一口下去,面线糊的味道就刻在了味蕾的硬盘中,再也无法抹去。
来之前,上网查了泉州的美食,居然有面线糊哎!口水瞬间就出来了,味觉细胞异常兴奋,盼着早点来到这里一饱口福。
把肚子填饱后,开始了一天的泉州之旅外围线。因为有朋友当向导带着游玩,所以功课无须准备,轻松上路。
第一站是洛阳桥。刚听说这个名字时,乍以为这座桥在河南省境内。后来发现,泉州的好多地名和内地著名景点重名。比如市内的朝天门,脑海中立马闪现出重庆的朝天门码头的影子,其实就是十字路口的一座城门。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建立在泉州东北的洛阳江上。是当时古泉州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的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
筏形桥墩既结构坚固,又造型美观。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叹为观止。
洛阳桥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千岁老人,给每一位经过这里的孩子,用风蚀雨侵过屹然矗立的肢体语言讲述着自己厚重的历史。
看那一座座斑剥甚至残缺的石塔、浮雕、石刻。雕刻精美的佛像、梵文、书法和花纹,依稀分辨出当年工艺之精湛。
岁月模糊了您的身影,却抹不掉您昔日的辉煌和灿烂。
旅行,无论去哪儿,我喜欢放慢脚步,慢慢品味这里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山一水,一土一人。触摸着这里的一切,展开时空的对话。不知道在哪一世,我曾经来过这里,今天,重返故地,探访昔日的好友。
泉州另一座有名的石桥是建立在晋江之上的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安平桥,因为桥头有一段路被封,就没有去看。
第二站是蟳埔村。离泉州市区不远处有一座小渔村,它的名字就叫做蟳埔村,是泉州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具有闽南泉州风格的“蚵壳厝”比比皆是。房子建筑得错落有致,海蚵壳层层叠叠筑成的墙壁分布在壳厝之间曲曲折折的石巷两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独特的古民居风景线。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冬暖,夏凉,不怕蛀虫。有人说它墙体坚固,可以抵挡炮的攻击。所以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
蟳埔村另一条风景线应该数蟳埔女的发饰了。自古以来,女人天性爱美,绞尽脑汁地创造美,也喜欢把美的东西佩戴在身上,锦上添花,她们注定跟花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豆蔻年华,花容月貌,气若幽兰,闭月羞花,国色天姿…… 古今中外,女人总爱把鲜花戴在头上作为点睛之物,衬托自己的优雅和美丽。 生活在海边的浔埔女更是把女人戴花的传统发扬光大形成今天别具一格的头饰风格~簪花围。
图中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这种头饰算是盛装了吧。
簪花围是浔埔女服饰中的基本配置,标志性的特征。简单利落的盘发配以色彩鲜艳的花饰,既不影响这些勤劳的女人日常劳作,又能满足女人天生爱美之心,可谓天作之合。
来看下面一组鲜活生动的街拍,浔埔女的市井小民生活。
被下图的老妪感动到了,必须得给她点个赞,那是女人在年老体衰生理机能下降后,依然追求美丽的最后一丝倔强。
第三站五店市街。
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飞檐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朋友介绍说,有些建筑也是从其他地方按照过去的样子整体迁移过来的。
在五店市,第一眼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那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闽南话把房子叫厝。而这种建筑以泉州最具有代表性。
碧水蓝天下,绿树掩映中,一幢幢红砖红瓦有序排列,色调的强烈对比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充斥了人们的眼球,让你很难忘记。
那种红不是妖艳的,张扬的,那是属闽南土地的色彩,内敛而深沉。彰显着大地的厚重和宁静,恢弘和大气,端庄和雅致。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这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泉州这个自古以来繁华的港口城市,海上丝绸贸易的起点之地,在建筑上也汲取了中外文化建筑的精华,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厝必有雕,雕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各种精工细作的雕刻,红砖墙面的刻意组砌,贴面镶嵌的精美图案,形成了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让整座房子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更加艺术化。
屋顶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用色彩鲜艳的贴片装饰,雕梁画栋,宛如皇宫般富丽堂皇。
这就是专属于闽南的红砖文化和建筑艺术。
街区内遍布着宗祠、寺庙、民居、商铺等多样性建筑,保留的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是晋江特色风貌建筑的典型代表。
午饭因为错过了饭点,朋友原订的五店市内那家著名的餐厅午休。只好随缘走进路边的一家餐馆要了三份米线。因为对醋肉这个东东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我点了一份醋肉米线。
沿海城市的饮食口味大多趋向于清淡,那个带着点酸味的醋肉吃起来还是挺开胃的。不过那个米粉真的不敢恭维,对于一向不挑食不剩饭的我来说,也免为其难。
小姐姐另外要了二份豆腐和芋圆。豆腐的味道还行,那个胖乎乎的现蒸的据说巨Q弹的芋圆,又甜又咸,咬了一口我默默放下了筷子。
看来,地域不同,饮食差异还是巨大的。有些很有名气的南方美食对于北方人来说其实并不见得那么招人喜爱。
第四站永宁古城。永宁古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石狮市,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特别原生态,游客不多。这是个三面环海,宁静避世,有着闽南地区最多番仔楼的侨乡。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商业化的痕迹,没有旅游旺季,600多年的古镇淡然静默的和众多神明护佑着当地的住民。
由于中午在五店市时小伙伴突然身体抱恙,在那里休息了很长时间。所以,来到这座古城时天色不早,跟城内出来的二个游客打听,在城里转一圈至少需要二三个小时,我们遂放弃了进古城内参观。在城门口拍了几张照片赶紧驱车去黄金海岸线看落日。
朋友也是第一次到这里,路线不太熟。绕了一圈,抢在日落之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来时的路上天气不太理想,一直阴天,很是担心白跑一趟。不过到最后,太阳公公大方地露出慈爱的笑脸欢迎我们的到来。
“哎!我说,你是不是跟太阳公公通过电话打招呼了啊?”
“对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哈哈哈哈……”
炫丽的彩霞尽情晕染着天际,热情的海浪激动地亲吻着岩石,温柔的海风热烈地拥抱着我们,此时,就是最幸福的一刻。任凭裙裾和头发在空中翩翩起舞,和喜欢的人一起坐在海边静静地欣赏这多彩迷人的风光。
来到沿海城市,一天的行程当然要在海鲜晚宴中结束。要想在泉州吃最地道最新鲜最实惠的海鲜,跟当地的土著朋友去绝对没错,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安利一个饭店,位于丰泽区后渚港南大门的这家老字号饭店-----老钱饭店。是家挺地道的海鲜馆,从泉州市区开车到这里要很久。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是口碑很好,百度清一色好评。慕名前来就餐的人多的不要不要的。我不喜欢吃海鲜,但是有二道菜还是俘虏了敏感的味蕾,最后上来的鱼粥一口气吃了四小碗,“原谅我中午没怎么吃饭。”看到我们吃的很开心,一丝欣慰的浅笑在好友的脸上渐渐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