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很久,大家还记得那位在射击场上大放异彩的姑娘杨倩吗?
但与我国大多数职业运动员不同,杨倩是从大学走向奥运赛场的。2016年1月,她通过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射击队考核,进入清华附中高一(一)班就读,成为了清华大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以下简称“马班”)的一员。
在东京奥运会上,曾就读于马班的运动员不止杨倩一个,女子双人三米板、女子三米板冠军施廷懋、女子篮球运动员韩旭、田径运动员王宇都是马班的学生。
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上有什么样的经验?我们采访到了清华附中马班办公室陈老师,为大家讲述马班的故事。
01 培养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是运动员
马班的全称是清华大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以曾在清华任教50余年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命名,由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联合举办,针对有体育特长的中学生进行特殊培养。
自1986年创立以来,马班为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输送了654名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培养了8名国际健将、34名运动健将,为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专业体育人才。
为什么马班能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陈老师分享了马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经验。
“首先,马班对学生的定位是‘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是运动员。”陈老师表示,在中学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打好文化课的知识基础是对马班同学的一生发展负责。“马班的学生在校期间与普通学生接受同样的文化课教育,学生在课后接受专业训练,结束后继续读书。”
“其次,马班着眼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均衡发展。”陈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正是学生锻炼好身体、养成好习惯、提升综合能力、把握人生方向的关键阶段。“马班的学生在校期间也会跟普通学生一样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短剧展演、合唱比赛等等。”
“第三,我们在选才时很重视对学生潜力的深度挖掘”,陈老师说,“学校不单单看学生眼前取得的成绩,而是会对学生进行综合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定位”。
“此外,马班很重视教练团队的建设,拥有一支优秀的职业化教练团队”,陈老师着重强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对于整个队伍的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练员的水平高、责任心强,运动队的整体水平才能高。”
02 未来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一定会提升
马班是否有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呢?陈老师说,“严格意义上来讲,马班的学生跟普通学生是一样的”。初中阶段,马班的学生编入普通班学习,高中阶段虽然单独编班,但学业也是完全按照普通班的进度进行的。
“未来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一定会提升,教育对体育运动是有补充和促进作用的。”陈老师提到,如果一名运动员的学习很优秀,那么一定会对他的体育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学习需要坐得住,要能够沉得住气,这其实是对运动员性格上的磨练,对他们的体育职业生涯是一种反哺,好的学习习惯会带入到训练上来。”“学习对于运动员来说,不仅仅是取得一个学历,那只是一种鞭策和褒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塑造和提高。”
马班的学生都会成为职业运动员吗,他们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陈老师表示,马班仅有少部分学生会直接进入职业队,90-95%的学生高中毕业后都会先进入大学,然后在大学里再进行选择,体育方面发展的好就继续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发展较为一般或者受伤比较严重的学生也可以像普通学生一样继续读书或者进入社会。
这与我国传统的运动员培养路径不同。“从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这是我国运动员培养的传统路径”,陈老师提到,“马班的学生则是在普通学校的文化氛围里接受的正常教育,他们在综合素质能力上是没有缺失的,能够学习和体育两条腿走路,这对学生的前途是一种保障。”“在传统路径下,众多优秀的运动员脱颖而出,但是金字塔尖下面,是有无数人铺垫的。”
陈老师认为,一名好的运动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有正能量,知道感恩,态度认真、有韧性,有梦想。作为一名教练员,他希望能培养出未来站在更高领奖台上的运动员,但也希望学生们即便在体育上没有达到这一步,也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
0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培养模式需从根本上进行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52年中国代表团在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崭露头角,到1984年许海峰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再到2008年中国首次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中国运动员砥砺奋进、不断超越、勇攀高峰,取得了一次次历史飞跃。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出现了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不足的现象。
体校,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代产物,也是我国当前储备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渠道。但目前,体校招生情况较为严峻,据统计,约58%的体校表示招生困难或非常困难,仅有5%的体校表示不困难。
陈老师也谈到,北京市大概有几百所学校有足球队,相当于有几百支队伍,但年龄阶段大约为9到11岁,到了13岁这个阶段,就降为十几只队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在现有模式下体校自身发展不理想以外,陈老师表示,家长的认识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长骨子里的源动力消失了,认为体育训练太苦太累,不想让孩子受这些苦,而且家长普遍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体校的认知也有偏差。另一方面,教育政策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方面有一定的调整。
陈老师提到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美国90%以上的运动员都来自于大学,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有广泛的影响力。”
据了解,美国竞技体育是以美国奥委会为主导层,以各单项体育联合会为执行层,以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为操作层的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以各级学校为中心,训练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过程基本遵循了“中小学-大学-职业对或俱乐部”的路径。
“当然,中国不可能全盘学习美国模式,但可以有所借鉴”,陈老师表示,“比如,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可以尝试将体育训练资源与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结合。”
此外,他也提到,教育要发挥杠杆作用,吸引更多孩子参与体育训练,鼓励更多人站在各类项目的训练场上。无论是为了锻炼身体,还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参与体育训练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当训练成绩达到一定水平时,对于学生的人生来讲,也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体教融合是我国体育事业想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陈老师表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运动员从综合素质到竞技水平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才能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但是目前,体教融合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家已经开始着手尝试,但还需要长远的打算和长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