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给我说她最近的感悟:人生始终都是不完美的,总是在自己确立目标和放弃目标之间徘徊,最终却没能完成一件让人生增彩的事。
我听完之后,反问她,那你在“励志”和“放弃”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些原因中又有多少是可以选择改变的?
她摇摇头,说:只觉得自己平时学一样东西也很努力,但最终总是没学好?就像学PPT,别人学了能做出的东西能让人眼前一亮,顺便还能升职加薪,我学了却一定用都没有。
我接着追问:那你觉得自己学什么都学不好,这样反反复复的行为模式,你有没有反思复盘,做过总结和思考呢?
之后,她还是一脸茫然的看着我,觉得反思没有用。
跟朋友的无效对话,让我思考到人跟人最根本的差异,不在于努力不努力,而在于底层的观念,也就是“元认知”。那么,我们在定目标没有实现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思考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究竟时什么?也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比如,在上大学时,我每天晚上睡觉前会特别认真的定好闹铃,并跟自己说,明天一定要晨起,起来看会书,不要浪费光阴时光。
但闹铃总是把所有舍友都叫醒了,她们最终受不了我的闹铃才把我叫醒。醒来当然是满满的自责和内疚,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直到有一天,我报考了驾校,要考驾照。那真是动力十足,为了能多练会车,早日拿到驾照。我不得不早早就起来,甚至不用闹铃叫,很自觉的就起来了。当然,功夫也不负有心人,不到2个月,特别顺利拿到了驾照。
后来,只要我起不来,我就知道目前没有设定具体的,让我有动力实施的目标。也就是没有激励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软肋”,我就知道怎么治疗自己早晨起床的问题了。
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不容易,但是多走些路,能拨开迷雾找到方向也是值得的。
2、思考这些原因中有多少是自己可以选择改变的?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大多数人总是迫切的希望对方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事。我也不例外。我喜欢去旅行,去参加活动,去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但另一半总是喜欢宅在家里。每每当我提出要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他总是会一脸的不情愿。
当然,有时候他为了陪伴我,让我开心,会陪我出去看世界。而有些时候,就会特别不情愿,就跟我说,你别总拿你的意愿来要求我,我不想出去。
如果这时,彼此情绪发作,自然会免不了一场风波。
所以,在一件事不能做成时,我们要思考,对方或者事情是不是“可控”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部分,剩下的,交给时间。
3、反思复盘做总结
《好好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成甲在书中就提到,他每日都要做反思,记录自己做一件事后的情绪和思考过程。他说,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过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反思,让我们把生活中的素材重新解读,成为洞见。
工作一年多来,我也一直保持这每日反思这一好习惯。这不仅让我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也能给自己敲一个警钟,让我不断改变过去错误的行为模式,持续精进。
有时翻看1年前自己的记录,都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以前这么蠢。
是的,反思复盘总结,就是一个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
如果你也经常在“励志”和“放弃”目标之间反复徘徊,不妨思考尝试以上这三种方法。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人之所以会改变,就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