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香港华语影视大亨邵逸夫驾鹤西去,享年107岁。各路媒体踊跃报道其生平事迹。他的奋斗史,他的发妻续弦,他的慈善活动,活脱脱一出引人入胜的香江传奇。
在这出高潮迭起的大戏中,人与金钱的关系耐人寻味。邵公一方面大手笔做慈善,两岸三地能望其项背者寥寥;另一方面,在经营成本上锱铢必较也有不少奇闻逸事。
粤语有个常用词叫“孤寒财主”,骂人用它,夸人也用它。责怪有钱人小气、抠门,把钱财看得太重,会骂道:“怪不得别人说孤寒财主呢!”但赞赏年轻人懂得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时,也会竖起大拇指夸奖:“这就对了,孤寒财主嘛,不孤寒哪来财主呢?”
邵公曾经以吝啬著称,晚年却豪迈散财。据说其中的转折点肇始于他一位兄长的离世,他发现对一个人的议论并未因他的去世而停止。邵公的晚年特别长,于是他的慈善事业和他的影视帝国一样让人津津乐道。多年来他拒绝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从身后的评说看,“孤寒财主”这个词对于邵逸夫,褒义远远大于贬义。
为富者不仁历来是社会不和谐的一大诱因。但是,为富者仁是需要资格的,名垂青史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财富来得清白,取之有道。
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钱却可以把人带进坟墓。打死不能说来源的巨额财产有时会成为负担,让人寝食不安。传闻转移海外、走为上策的资产动辄以亿为计量单位,让见识短浅的平民百姓禁不住替人家发愁,怎么花得完哟?
眼下反腐风声日紧,“老虎”们忐忑之余会不会有点羡慕嫉妒恨呢?羡慕邵逸夫可以“高大上”(高调、大方、上史册)地花钱,嫉妒他的清白,恨谁?恨钱吗?(发表于《珠海特区报》20140302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