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小区门口遇到一对父子,刚从幼儿园回来。爸爸在前面拎着孩子的书包、被褥,孩子在后面吃着星球杯。父子俩一直离得远远的,至少有一米远。突然听见父亲说,你怎么又在幼儿园打人呢,你打人,要道歉,爸爸也要道歉,而且爸爸很没有面子。说这话的时候,父亲别说蹲下来看着孩子,而是连停下脚步,转过身都没有。这么远的距离,父亲在前面说话,孩子能听见不能,我都怀疑,更何况听进去。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可是这样所谓的“沟通”,恐怕只能让爸爸给孩子安上一个“不听话”的罪名。
后来孩子说“爸爸,你给我买的星球杯是盗版的,我不要盗版的,我要正版的”,爸爸依然没有回应。而是看到小区门开了,匆忙地走向门口,留下孩子一人在那里“磨磨蹭蹭”。看到这里,真得觉得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有打人的行为真是太正常了,而且未来出现什么样糟糕的状况,大概都是正常的吧。
想起在张国维博士的《NLP亲子关系工作坊》和《NLP执行师》课程里,都做过这样一个练习。三人一组,分成A、B、C三个角色,C是观察者。刚开始A给B讲一件开心的事,但是无论如何B都不给回应,看手机或者别的地方等等;然后B给A讲一件伤心的事,但是A只能以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回应,不能讲话;最后,A和B两个人聊天,但是,无论C怎么表现,都不让其参与,甚至A和B两个人可以离开座位,去别的地方,留下C一人在原地迷茫。这个过程,虽然都是成年人,而且大家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个游戏。但是,大家还是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被冷落的感觉。我想,大家肯定能想象这个孩子当时的感受了吧。
《正面管教》一书将孩子的偏差行为分为四类,引起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我想这么大的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最多也不过是引起关注罢了,他应该在家里被忽视得太久了。真心为这个小男孩心疼。
中国nlp学院创始人、壹心理联合创始人黄启团先生在他的书《只因目中无人》一书中写到,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源于“目中无人”。如果这个父亲只在孩子打人这件事上纠结,而看不到孩子这个活生生的人,我想他大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著名亲子专家、萨提亚导师林文采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这一理念。林老师认为,孩子有行为偏差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而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有那么多孩子乐此不疲呢?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重要。
著名的萨提亚、九型人格导师蔡敏莉老师也在她的课程中,反复发出感慨,如果父母们能懂一些心理学,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悲惨的个案,那个时候,她宁愿失业。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