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建刚
应邀去上习课堂,我们问,你们想听哪一篇课文,我们就上哪一篇课文。
习课堂,我们可以上任何一篇课文。
每一篇课文,每一节习课堂,都可以那么有效。
习课堂,我们不怕上任何一篇课文,语文习课堂很简单,简单到新教师也“一上手就会”。
简单到每一节课都四个环节,“读+习+读+习”,这个套路,分分钟你就能熟悉到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
简单到每一次读书都三步走,“自由读+齐读+读句子”,学生读不好,老师说听我读。这个套路,分分钟你就能熟悉到不用看教案。
简单到你都可以不用脑子去想怎么教,就那么点套路呗。
简单到你都可以不用脑子去想教什么,“读”什么,配套的PPT上有;“习”什么,习课堂练习手册上有。
习课堂,一切都准备好了,于是,课上你不用像以前那样,想着导入语,想着小结语,想着这里怎么读,想着那里怎么读,想着过渡语,想着这个问题,想着那个问题,想着学生如果这么答了怎么办,想着学生如果那么答了怎么办……
常有一线老师带着教案、教参去上课,上着上着,趁学生读书、思考的空挡,看一看教案上下一个环节是什么、下一个小结怎么说。
这样上课,老师顾着下面要教什么,顾不了最为重要的——学生。
顾不了后面讲话的学生,顾不了中间做小动作的学生,他们顾不了前面偷偷递纸条的学生。老师的心思不在学生身上,而在复杂的一环接一环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上。老师的心思都落在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上,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怎么“学”和怎么“习”。
我们当然期待有这样的老师,时时关注自己的教什么和怎么教,又时时关注学生的怎么学和怎么习。这样的老师不说一万个难有一个,至少100个难有1个。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有1600个学生,老师约100个,这个学校大概只有一名老师能成熟到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怎么习,两个头、四个内容都滴水不漏地顾及到。
我们不能用一个老师能做到的要求,去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这么做。就像中国出了一个雷锋,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百姓都要成为雷锋。
一头是顾着教什么、怎么教。
一头是顾着怎么学、怎么习。
如果只能顾着一头,那么应该顾哪一头?
习课堂的回答,简单而坚定——顾学生。
市面上那么多的教案、教学设计,怎么没把老师从“教什么”“怎么教”中解放出来呢?教案、教学设计太复杂了,复杂到记下教案、教学设计就占用了老师90%以上的脑空间。
习课堂就是要程序化、简单化。
习课堂如此简单,“读+习+读+习”,每一课如此,分分钟上手。
习课堂如此简单,“自由读+齐读+读句子”,绝不用跑到讲台边看教案。
习课堂如此简单,学生读不好,那就听我读,不用想什么“支架”。
习课堂如此简单,你都不用提问!你都不用担心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习课堂只要求老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生身上,组织学生“学”、管理学生“学”、激励学生“学”,组织学生“习”、管理学生“习”、激励学生“习”。
解决老师的教什么、怎么教,不是给一个教案、教学设计,而是要让老师彻底从“教”的复杂、变化、不确定中解脱出来,他的心思才能转向学生的学、学生的习。
“当了10年老师,教材、教案都很熟悉了呀。”那一定没有当过一线老师的领导说的,或者是离开一线多年的人说的。小学带班一般采用循环制,大循环6年,小循环3年。哪怕小循环,3年前上过的课文,3年后哪还有多少印象。
“这样程序化的教学,学生肯定枯燥和烦恼。”不,学生说习课堂很不错,课上自己在学、在习,有事情干,一晃就下课了,回家作业又少了。课上无所事事,那才是最大的枯燥、最大的烦恼,也是最大的无聊。
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凡人生活?很难下定论,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幸福的生活一定是踏实的生活。踏实的生活就是知道明天是什么样的日子。
什么样的课堂生活是幸福的一线课堂生活?很难下定论,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学生知道下一个环节要干什么,学生有学习的踏实感,偶尔开了个小差,他赶回来也知道大伙去了哪儿,他能紧跑几步赶上。
日复一日的生活需要一点惊喜,但不需要太多。幸福生活的底色是平淡和踏实。
日复一日的课堂生活需要一点惊喜,但不需要太多。幸福课堂生活的底色是平淡和踏实。
习课堂,就这么简单、平淡、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