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上小学时,有本语文辅导参考书叫《读与写》,里面有很多故事,大家都很喜欢。读和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单从字面来看,读而不是看,说明大声读出来很重要。过去的语文课,有的课文、章节和段落,明确要求背诵。并且老师还要检查,在学生的课本上,用红笔写上一个背“字才表示过关。如果背不下来,放学留下来接着背。早读课,下午放学前,一般都是用于读书背书。要想把文章背下来,除了多读大声朗读,没有更好好办法。光默读根本不行。现在好多人严格自律,能背诵大段经典名篇,甚至还有一些自己写的作品,跟多读心记有很大关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加上记笔记,画思维导图等一些辅助方法,完成读书的基本要义。
写,就是理解,思考,加上实践和运用之后的心得。过去老师要求我们抄写优秀作文,当时并不十分理解其好处。只是觉得老师交代的,应该是正确的。而现在有的孩子不觉得,费时费力,不如去玩会。抄,也是一种能力。更是另外一种读。加深印象,反复记忆,哪怕模糊记忆,在脑子里形成相关印象,只到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哪怕是一些简单的句子,观点,从自己嘴里脱口而出,也就成了自己的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但这不是诸葛亮的原创,而是出自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其原句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的关系极其重要。为了防止腹中空空,还是要多读书,大声地读出来。古代私塾先生带着学生读四书五经,就是一种功夫。熟读诗书,就可以去写文章,考取功名。而文章写得好不好,也要大声地读出来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