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了,仁义就显出来了;智慧、谋略出现,大伪跟着也就出现;六亲不和睦了,就会提倡孝和慈;国家混乱的时候,就能看出来谁是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荒废了,人们才会提倡仁义。一个国家缺什么才会提倡什么。比如咱们中国一直是个标语大国,六十年代居民食堂墙上的标语是“公共食堂是我们的大家庭”——这是在“大跃进”年代为解放劳动力提倡吃饭食堂化;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为提倡基础教育提出的;那现在的三胎政策,积极应对的是少子老龄化问题。所以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老子不是轻视儒家的仁义,而是说为什么会开始提倡仁义呢,是因为大道没了荒废了。如果有大道呢,那就不需要单单拿出仁义来,因为所有人都是仁义的,根本不用你再提倡。这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绕到问题的背后一语中的。
慧智出,有大伪;
当一个国家开始过多的提倡关注智慧、机巧、谋略的时候,这时候大伪之徒就要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你提倡什么就难免有人钻空子。接上一句,大道废了,仁义之人就会站出来,那么有没有假仁假义之徒?自然难免,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重用管鲍,提拔贤能,后来却错看易牙等小人,最终落个活活饿死的下场。西汉时期独尊儒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莽在西汉开明的政治环境下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自己家里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还不惜杀两个亲生儿子获大义灭亲的名声和铲除异己的目的,而他步步图谋,最后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
六亲不和,有孝慈;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父、母、兄、弟、妻、子 。当家族不和睦的时候,就看出谁才是慈父谁才是孝子,孝慈就会得到提倡。还是那句话,缺什么提倡什么。一个家庭如果不和睦,做长辈的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慈爱,有没有为小辈做一个好榜样,而小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尊敬,孝顺长辈。一个社会如果频发父子反目,家庭矛盾天天电台访谈,这时候就要提倡父慈子孝,你看看对应的公益广告就知道了。
国家混乱,有忠臣。
当国家政局混乱之时,忠臣就凸显出来。国家混乱之时缺什么?缺忠臣啊,你看历史上盛产忠臣的朝代多是摇摇欲坠或政权不稳。比如商纣王时期的比干;南宋宋高宗时期的岳飞;明宪宗时期的王阳明。而当国力强盛,国泰民安时,又有皇帝权术制衡,大臣多是能臣、名相,奸佞之人难有机会。所以也就不会特别突出谁奸谁忠了。
总结:老子第十八章的意思是缺少什么才会提倡什么,提倡什么其实是缺少什么,当然如果你提倡了关注了就难免会有伪装的假的出现,这时要学会辨真伪。背后的辩证关系需要品,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