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于读书分享活动
葛吉夫很尊重与灵性转化有关的传统宗教和法门,并把它们采用的不同方法总结为三类:着重于驾驭身体的“苦行僧之道”,基于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僧侣之道”以及专注于发展头脑的“瑜伽士之道”。他把自己的教学称为“第四道”,这条道路同时在上述三个方面下工夫。
如果你觉得这段难理解的话,请看下图:
没错,简单的说:人分为理智中心(脑)、情感中心(心)、运动中心(腹), 传统的修炼方法只是着眼于一个中心的修炼,要一个一个的修,往往修一个中心就需要修一辈子, 葛吉夫先生的第四道从三个中心同时锻炼,直接作用于SQ(灵商)。所以第四道也被称为狡猾人的道路。
为了清醒过来,第四道体系要求我们从“自我观察”开始,觉察到自己真实的状态,并且保持面对,自愿地承受觉察到自己的低等状态所带来的痛苦,自愿地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之间去进行挣扎,从而提升素质,实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发展出高等意识状态,以及更高等的无形身体。
这段话我想用葛吉夫先生另外一段话来加以说明,就会清楚很多:
融合,内在统一,都是经由‘摩擦’的方式获得,通过人内在‘是’与‘否’的争斗。如果人活着而没有内在争斗,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他里面自行发生而没有对立,如果他被拉到哪儿就到哪儿,或只是随风摆荡,那么他就会停滞在他原来的模样。但如果他里面开始一个挣扎,尤其是这挣扎有一明确的方向,那么逐渐地,一些不变得特质便自行形成,他开始‘结晶’。——《寻找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
在我们认识自己,生命探索的过程中,我相信这样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会看到内在的反复无常,一会儿清晰,一会儿糊涂,翻来覆去,不断挣扎。 看了这段话,相信我们会对这个过程有个重新的认识。 我们早已厌烦了这种状态,为什么还那么多的痛苦?为什么内在仍然不清晰?但是在这里,葛吉夫告诉我们,这正是我们内在生命“结晶"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内在争斗中,我们才有可能去到想去的地方。所以这个挣扎有多么的珍贵,你知道吗?
学习理论不是修行,在生活中去尝试和体验这些理论才是实修。葛吉夫要求我们去”找到自己的真相“,不要盲目听信任何理论,要亲身去验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消化这些理论,并且掌握一种在修行道路上独立前行、不盲听盲信的宝贵能力。
这让我想起一直以来大家对九型人格的褒贬不一,它就是给人分类贴标签,把人框住了,人绝非仅有这么几种的。 其实无论你是完全认可,还是反对排斥,其实这是错失了借由这面镜子,去真正探索认识自己的机会。
你完全可以持保留意见,你完全可以不相信,没有问题。老师从来没有强迫谁一定要相信他所讲的,只是让你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 借由九型这面古老清晰的镜子,去探索关于生命的蛛丝马迹。 没有人要叫你来这里迷信的,我们不干这事儿。
从2015年接触东方九型,老师第一次见我便说出来我“撑着”的模式。那时候我才不相信老师呢,我觉得我很好,我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直到2017年6月我写了一篇简书,我竟然用2年的时间去经验了一个字“撑”。当我真正体验到了的时候,这个字刻骨铭心。
你不需要太着急认同于老师所讲,因为只有经由你生命的验证,那些体悟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除此以外,你听来的,无论谁给你讲的,与你无关。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真相”。
长久以来,我就纳闷为什么很多人(当然包括我自己)可以说法说得很好,写书写得很好,可是却不能够在生活中完全展现自己所教导或者传授得那种状态。原来人的内在是有很多不同的“我”在当家做主,如果我们愿意去面对它们(这样会让我们很痛苦!这叫做自愿性受苦),用公正的、超然的“观察的我”,毫不批判地区看到这一个个的“我”,看到它们的运作,那么一切就会改变。—张德芬
德芬在这段里清晰的表达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分裂,知道却做不到。明明知道做什么对自己好,可偏偏不去做。 我们内在有很多分裂的我,头脑、情感、身体每个中心都有不同的需要,每天内在都是纠结挣扎,到底该作何选择?
我觉得我们很幸运的是,我们踏上了成长的路,我们清楚的明白每个人都是分裂的,而内心的种种纠结,它其实是正常的。 如果是一个没有学习了解过的人,会认为自己疯了。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的内在,本就如此疯狂,还不说今天和明天的想法不同,就是这一刻和下一刻的想达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承受着内心的纷乱和纠结。
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内在的分裂,混乱的时候,我们需要站在中立的位置,仿佛看着这些都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不评判,不黏着,不认同,只是观察,保持身心的中正去观察。
然而不带批判并且无意改变观察对象的观察,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累积了像滴水穿石一般的功夫,才能够看到效果。但是就我个人经验来说,这真的是最究竟根本的方法。
如果不是上了那么多的课、跟了那么多的老师而只感到“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话,我才不会这么甘心情愿地回头来做这个灵修的最基本功。
最后这段我感受到了德芬老师的真诚,因为我也深有体会。 我们总是想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我解决问题? 还有没有更好的老师可以更快的帮助我成长?还有没有其他的道路?……” 总之,我们就是不愿意老老实实的做这个练习:回到当下,感受身体,放松。
因为这个太简单了,太容易了。“找到身体,让注意力回到对身体的感觉上并放松身体”。 这是非常简单的操练方法,它的唯一难度就是很多人不去做,或是想不起来去做。 头脑永远都是聪明的,头脑永远都想找到用最小的付出换回最大的收获,头脑总是要耍一点小聪明,直到经验到德芬老师讲的“过尽千帆皆不是”呀, 这意味着什么,头脑的聪明绝望了,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我不得不老实最这个基本功呀,回到身体,感觉,呼吸,放松。
我就是一部机器,一个自动装置,一个原地转圈的机器人,只能够不断地重复自己的习惯。我没有觉察力,完全是无意识的、习惯性的和机械性的。
葛吉夫毫不留情的指出人就像机器一样的运行,甚至葛吉夫指出人根本没有“做”的能力。当然,我相信没有经历过内在探索的人,会对此言论嗤之以鼻。但对于我们一路做自我观察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个残忍的事实。
原来我们早已迷失了。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要去哪里。 我每日只是过着重复的日子,从家到工作的地方,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去的;每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却从来没想到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仿佛被设定了这样的程序,而一切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人觉得有何不妥。但其实,只要你稍加留意,你便会发现这个可怕的秘密,原来,我们真的不知道。原来平日里我都在自动运转着,而我是谁?我的心呢?
九型人格是关于人性性格的说明书,这本说明书清晰的描述了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就好像汽车的说明书一样。 可惜大多数宁愿花时间去研究汽车,却没时间了解自己。
有人抱怨说,我不喜欢九型人格,因为它把我装进了一个筐里。我想跟你说不是九型人格框住了我们,而是本身我们就活在一个牢笼里,只是这个牢笼,非常多的限制我们不知道,我们看不见。九型人格帮我们描述出了这个牢笼的样子而已。
我这里不是在暗示了解自己后我们的习惯就会改变,这些习惯有着长期以来的惯性和情绪给予它们的力量,它们会不断的重复。我能改变的是我与这些习惯的关系。我可以开始客观地看待这些习惯,而不去认同于它们,就像一个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一样。
我们整天哭诉着,哎呀我都成长了这么久了怎么那些毛病还没改呢?我怎么还是胆小、纠结、抱怨呢? 不是说,我们了解到这些就意味着它会改变,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别忘了葛吉夫说,我们没有做的能力。但是我们就是如此的傲慢、自大认为可以去改变一切。 努力改变仍然是头脑的游戏。 越努力,你会发觉往往会痛苦,因为那是头脑发起的战争。
当你发现潜意识里有一个信念,“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不用去更正它,更不用改变成“我是值得被爱的。”你只要不再认同它便是了,不认同它,是不是就有松动了? 往往开始是最难的,但一旦有松动,后面的工作就越来越容易,练习观察自己,一次次不认同,不黏着,直到它自然脱落,生命的蜕变自然发生。
一切都必须通过个人体验加以验证,否则就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奴性,在无意识和机械性对我们的捆绑之外再增加一条锁链。验证,验证,验证,自己去验证一切,把自己从长久以来盲从和不会为自己思考的习惯中解脱出来,这才是通往自由的最佳途径。
我们需要通过耐心而不带评判的自我观察和亲身体验,自己去验证一切东西的价值和真实性。
如果你读《自我观察》这本书,记得,不要轻信任何一句话,因为葛吉夫不想你这样做,他要你亲身去验证。 记得,在生命成长的这条路上,愿你拥有真正的自由,自己去验证。这是一条佛陀走过的路,去实证,去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在那里,你将寻得“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你将会获得别人无法剥削的能量:上帝将无法荣耀你,魔鬼将无法诱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