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周三,大家开始了正常上班,一进书屋,感受到有些许劳累和疲惫。带着大家进行了30分钟的正念修习,放松一下身心,补充一下能量,就愉快地进入今年历史主题系列书籍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的总结与分享中。
选择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书作为学习材料,是希望引入域外学者的视角看待我们熟悉的、或者自认为熟悉的中国历史。第一卷是宫本一夫所著的《从神话到历史——夏王朝》,研究的历史时期是从三皇五帝到夏朝。根据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夏朝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终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距今至少三千五百年。神话时代比夏朝更早。
对于神话时代和夏王朝,距今太过久远且缺乏确切的记载,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宫本一夫写作本书所使用的方法,与王国维一脉相承,也是用考古发掘来佐证文字记载,是地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像“放射性碳素断代法”、“树木年轮校正法”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工作,这有助于我们对传说中的神话时代和早期历史,建立新的认识。
考古学如何看待“三皇五帝时代”?在《三皇本纪》中,三皇指伏羲、女娲(或燧人)和神农。伏羲和女娲都是蛇身人首,神农则是人身牛首。从这些描述就可以判断这部分记载属于神话。神话算作文学范畴,不应作为历史问题来讨论。至于五帝,宫本一夫采纳了司马迁的说法,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对五帝生平传说的兴趣不大,只是聚焦于他们的活动地域。
三皇五帝之后的夏朝是否实际存在?考古学能够提供证明吗?夏王朝是否达到了王朝或国家的社会进化标准呢?
宫本一夫倾向于“有条件的不可知论”。他认为根据现在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足以证明夏王朝确实存在。
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在其初期,文化中心位于颍河、汝河流域;二期之后转移到伊河、洛河流域;三期伴随着青铜器兴起而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除了青铜刀,还有斧、凿等武器,以及青铜铃、牌饰、圆形器、圆泡等装饰品,这标志着青铜时代的到来。
同时,二里头特产的伊洛系陶器越过黄河向北扩展。二里头文化三期已经拥有了更加明确的称得上初期国家的条件。那么,当时的二里头文化是否相当于初期国家阶段呢?宫本一夫认为,二里头文化可以证实在商朝之前,中国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文化。如果这就是传说中的夏王朝,那么夏王朝的社会进化尚未达到成熟的王权阶段,而是处于王权的形成期,并不像商朝那样已经具备了王朝或国家的资格。
所以,结论是:夏是存在的,但夏能否称得上王朝,则有待商榷。从现存的考古证据来看,夏距离我们想象的那种发达完备的王朝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中,平时所说的“中华”,或者指中华民族,或者指中华文明。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中华”的呢?在本书的结语中,作者把“中华”视为一种思想方式。在他看来,由于夏朝、商朝奠基于中原地区,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地理中心和王权中心的国家结构,进而形成了“保护中华这个自我群体”的思想方式。当然,他并不认同“中原中心观”、“中华中心观”或“华夏中心观”。就像我们也不认同西方人的“欧洲中心观”。
作者更加注重研究历史的多元性。对于中国文明的源头他提出了“两条文化轴”的说法。即自史前社会以来,中国便出现了两条文化轴,一条在北方,一条在南方。北方时常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保持交流,南方则呈现出相当保守的状态与缓慢的物质变化。中国文明是多源头文化交汇形成的。这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便是新社会体系、新文明的发源所在。南北文化融合的地方,叫做周原,也就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有关周王朝的历史,读书会下期学习,阅读书籍是第2卷《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之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在最后的分享中,有书友谈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一群读书的朋友陪伴着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书友说:“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可以通过历史,看到浩瀚宇宙之一禺的地球,地球之一禺的中国,中国滔滔历史长河之一瞬间的那些人、那些事。”
最为美好的是,我们可以看历史,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还没有彻底地成为历史。
感恩书友一路陪伴,一路温暖!(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