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陪女儿练琴时,那会儿不知道怎么回事,女儿开始哭闹,一个劲的说我听不懂她说的话,好像不能愉快沟通了。
实际上,那会她弹送别,我配合着演唱。那一遍演奏不熟练,我要求她在练几遍,立刻不干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偷懒,不想多弹。估计是自己不专业的演唱,让女儿找到失误之处,然后开始批评,说是我唱错带着她弹错。
真的佩服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他都会主动为自己寻找原因,进行辩解,为自己的小心思打掩护。
自己那低情商的沟通方式,更加剧女儿的情绪,大喊大叫起来,最后媳妇出场平复一切。当真是学了很多亲子教育的道理,但依然搞不定孩子情绪沟通,实践经验太差劲。
最后媳妇很巧妙的提出方案,互相约定,谁发脾气就进行惩罚(女儿说我早晨因为晚起吵她,这是我发脾气的表现),我是连续做40个仰卧起坐,女儿是做100道数学题。关键是这样的协议,女儿同意了,让妈妈写好协议书,双方签字画押,算是生效了。
一件小事,还是能判断高下,自己只不过是向媳妇提出统一标准,因为女儿利用爸爸妈妈规则不一致,晚上喝完一瓶奶后,又沏了一杯奶,超出标准范围。事情发生后,随即就开始行动,通过女儿喜欢的形式,明确规则,统一规则,并制定相应处罚措施。家庭教育也就如此了,需要学习的还真多。
最后一个小插曲,我在签名时先写了爸爸 两字,女儿不同意,要求写名字。声音有点大,在一旁发脾气了。随机她就觉察到这一点,立刻就商量说这个协议明天在开始吧,说着说着都想掉眼泪。媳妇赶紧说协议就是明天才开始,今天不算,折算完事。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大脑已经可以做很复杂的思维活动,那么我们的日常教育与互动,学校教育是否能满足孩子们成长需求么?这也是值得我思考的点,是做复杂的思维活动才满足孩子成长需要,还是构造环境,协助孩子们从身、心、灵三个方面不断体验,不断练习。
【单纯的思维活动,没有对应的日常活动验证,只能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