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
她本人也是一名建筑学家。
她曾为自己的儿子写下了一首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她是民国时期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喜欢她的人说她是才女,机智过人,美丽大方。而不喜欢她的人认为她是绿茶婊,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
她就是林徽因。
01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她的父亲林长民说他带林徽因出去有三个原因,第一要她观察各国增长见识,第二是要她领会他的胸怀宽博,第三是想要她暂时离开家庭繁琐的事物,开阔眼界,培养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1924年6月,林徽因在准公公梁启超的促成下,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虽然不能选择自己所爱,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甚至还当上了建筑系教授的助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以上,关于咱们林徽因同学的介绍到此完毕。
看她的人生经历,一路顺风顺水的,学业有成,爱情令人称羡。用当下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02
说到她的感情经历,也是一个传奇。
几年前我曾经特别八卦地找了很多与她相关的书籍,只能说,与她相关的那三个男人,个个人中翘楚。可能,优秀的人眼光都相似吧。
首先,不得不说她与徐志摩的那一段。
1921年,17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门徒,林长民是梁启超的好朋友。历史通常是这些看似很偶然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
徐志摩这次欧洲之行挺乌龙的,本来他是到西欧追溯罗素,等到了英国皇家学院,人家告诉他,你追随的罗素不在,原因是被学校开除了。而罗素被开除后居然跑到中国去了。
他思考再三,就跑到康桥皇家学院,然后在沙士顿小镇住了下来。在这期间,徐志摩就与朋友一起拜访林家,因为林父与梁启超是好友关系,林父自然对梁启超的门徒徐志摩另眼看待。
徐志摩知识渊博、谈吐风雅,相貌英俊,林徽因赞叹之余也颇为欣赏他的才华。
而徐志摩感觉这个年轻的姑娘落落大方,与她聊天时很舒服,没有旧时代女性那种忸怩感。虽然大她八九岁但他依然感受不到年龄差距。
诗人的感情从最初的赞赏变成后来的狂热追求,他说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方才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她是他灵感的缪斯。
尽管此时的他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还是不顾家人反对抛弃刚怀孕的妻子。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离婚之后,他终于不用束缚于有妻之夫这个桎梏,他终于可以追求他女神林徽因了。
他开始对林展开狂热攻势,林徽因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求婚:
阁下用情之烈,令人震惊,徽感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这话特别好理解,意思就是说,虽然感叹于你的用情至深,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你。我并非嘲笑你的感情,只是你应该是误会了。
林徽因自以为自己的拒绝成功了,毕竟说得这么直白了,像他这种恃才傲物的人应该会觉得他们之间不可能了。
但后来发生的事,足以说明林徽因低估了徐志摩的执着,或者说叫偏执。对于徐志摩来说,越是得不到反而越想要。
林徽因可是他女神,是他灵感的缪斯啊。
接到回信后,徐志摩不干了,他陷入了一个误区。他觉得是他做的还不够好,努力程度不到位,所以她才视若无睹,于是他继续偏执地喜欢着林。
然而,林徽因特别苦恼。她同父亲说明这事后,就偷偷回了国。
其实,倘若徐志摩稍微了解她的过去,就会知道她根本不会选择他。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点畸形的家庭,父亲嫌弃母亲没文化,娶了二房,然后生了几个孩子。一方面,她要应付母亲的各种苛责;另一方面,作为长女,她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责,即便是同父异母的。她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要的是一个可以陪她同舟共济的男人,而不是一个抛妻弃子的大叔。毕竟,有一就有二,她不想成为第二个张幼仪。
03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这一段就算是一个小插曲,很快便揭过了。
接下来,就不得不说她与她丈夫梁思成那一段了。
他们年幼相识,可以说是亲梅竹马。林父和梁启超是相交多年的好友,两家的关系颇为亲近。
梁思成摔断腿卧病修养的那段时间,林徽因常来看他。年少的情感随着心爱的人就在眼前逐渐蔓延。虽然手术后,梁思成的腿一边长一边短,他还是很开心林徽因那段日子的陪伴。
1924年,梁启超促成了梁思成和准儿媳林徽因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们俩也非常恩爱。当时梁思成的弟弟曾说过一句调笑之语:林姑娘千呼万唤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她用她的一生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陪着他完成他们共同的理想,相濡以沫,相知相守一生。
就连金岳霖先生也曾赞美过他们的感情,“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04
我在这世间得不到的爱恋 缘来缘尽都不知怎样怀缅 谁流着眼泪,你亦看不见 黄昏的余光都那么灿烂 谁共谁走得一世已看淡 来让爱成习惯 无奈有谁共挽 出走的感情未会返 斜阳下我要再去写祭奠诗篇 想为你默泪念白此刻竟无言 心爱在平日梦里并不很远 美好得一碰就化烟 ——《万古人间四月天》
每次听这首歌,总会想起金岳霖,可以说他是这三名爱慕者中我最敬佩的了。
他的爱,理智而冷静。
他的爱,深沉而伟大。
他为了她终身未娶。
他并不掩饰自己对于林的赞赏,甚至为了追随他,多年来一直住在他们夫妇隔壁。
他能做到的,就是在她方圆几里,默默看着她幸福就好。他能做到多年来以邻居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家子相处,却从不给他们增添任何麻烦。
爱了就是爱了,即便得不到,只要停留在她身边,感受她的悲喜,在她需要时第一时间站出来,他都觉得满心欢喜。
这才是爱一个人最高的境界。
不在乎得到,只在乎她是否幸福,即使这份幸福只能由其他人来给。
比起当下不少年轻人,谈场恋爱而已,非得锱铢必较,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好似每一分一厘都要计算清楚,甚至算得比外汇汇率还要准确。金老的爱,只是默默地陪伴,以她不知道的方式,看着她幸福,他才安心。
难怪有人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而现在你可以爱很多人,但是想要得到一份直接牵手就可以结婚的爱情往往很难,难于上青天。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其中有这样的细节,说林徽因去世多年,有一天金忽然邀请好友去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才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而当他已八十岁高龄,看到有人拿来一张照片,他一眼变认出照片上的林徽因,于是他喉头微微颤动,像是要哭的样子,紧紧捏着照片,许久,才抬起头,像个小孩求情似的说:给我吧,给我吧!
有人找到他恳求他为林徽因的诗集作序,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
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他写给她的悼词,她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四月天,万古不变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