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收到一则短信,看完好开心!21小的王丽老师在美兰区获得一等奖,一个好消息让我想起了那天的课。课中的一个细节让教学陷入了尴尬之境。当时出示了一个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借此问题旨在引出加法结合律,不料学生的列式,28+17+23,先求跳绳的人;第二种是17+23+28先求女生的人数,他们完全按照思路来,不进老师事先布好的圈,这两个算式28+17+23和17+23+28,根本就无法走到加法结合律的路上来。课中教师不得不硬生生拉过来。怎么办呢?突然一个想法浮现。因为是要借班上课,如果来一个人物串起此课,就会一举多得。一则可以让其将两个例题的教学和后面的练习、总结自然串接,版块间既有分隔,又有关联。二则可以借他的故事将两个例题的学习方式增些变化,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认识时显出不同。三则可以给加法结合律的出现搭起自然的阶梯,教师不再自设”陷阱“。
想至此,一个脉络开始清晰起来。由该生介绍引入情境”学校举行趣味运动会,跟我一起看看吧,提出数学问题。”开启加法交换律的探究。第二个环节是该生介绍“我也列出一个算式28+17+23,猜一猜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猜一猜我是怎么算的?”于是就让两种解题思路出现了,引出了(28+17)+23=28+(17+23)的加法结合律的具体模型。第三个环节是练习环节,由该生一步步地出示层次性的练习,让练习更有意思,更具挑战性,更有参与性。最后就是让他问一问“你们收获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一个小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带来特别的味道。究其根本,就是顺应孩子们的认知特点,给课堂教学添点味,有时候可能是原汁原味就好,有时候来点麻辣鲜,或是黑胡椒,或是番茄汁,总之,寻找到孩子们喜欢的味道,适时适量添加,那种感觉真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