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表里的生物》一课教学实录,80分钟的课,梳理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单元回顾,引出新课
1.出示单元导语,寻找单元导语中的关键词,明确单元主题。
2.出示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交流已经学习过的两篇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聚焦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的。
3.引出课文:这篇课文又和单元主题之间又什么联系呢?导入新课
【评】单元整体意识非常浓厚,以单元主题作为本单元的大主题来统摄整个单元的学习。
二、创设冲突情境,整体感知
1.解题:“表”。出示图片,认识怀表的基本结构。
2.解题:“生物”。出示一组词语,发现这些生物的特点。明确表里的生物指的是蝎子。
3.题目引发的质疑:怀表里明明没有生物,而当时的我却认为表里藏着小蝎子。为什么我会得出如此荒唐的结论?
4.学习活动1:借助表格,理清我的发现过程。
5.小结:最初的观点:发声皆生物;发现的经历:表里会发声;最终的结论:表里有生物。
6.根据表格和板书,说一说我的发现过程。
【评】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搭建一种合适的教学支架。
三、围绕真实问题,充分展开讨论
1.质疑:你觉得“我”的发现有意义吗?
2.初次调查,引导学生要从课文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
3.学习活动2:划出我得出“表里有小蝎子”这个结论的证据和理由,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4.交流:第一自然段,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寻找正面事例,发现时间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反面事例。所有的时间都在证明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作者为什么不知道其实很多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会发出声音的?因为作者生活经验非常有限。
5.交流:第九自然段,我进行了大胆的猜想。
6.交流:第16、20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说,最后面逢人就说自己的发现?因为父亲说的话证实了我的想法。
7.小结:回顾我的探索经历,这样的结论并不荒唐。正因为我有限的经验,正因为大胆的猜想,正因为我小心的求证,我才得出这样的结论——表里有生物。
8.感受人物形象,对长大后的冯至可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进行猜想。出示冯至资料,明白之所以他长大之后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小时候这样的品质带给他深刻的影响。
9.回归质疑,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思考,作者的发现有意义吗?
10.板书呈现学生的关键词。
11.小结: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有道理。怎么可能两方都有道理呢?那是因为你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正方思考的角度是小时候的我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方思考的角度是从发现的结果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错的结果当然没有意义。不一样的角度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更有意义的什么?引出单元主题。
【评】你觉得“我”的发现有意义吗?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了本课的核心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认知冲突矛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兴趣,同时也贯穿整课,让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其中王老师还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搭建了问题支架、材料支架、练习支架等等,让学生在课堂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也真正落实了语文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