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制度保障,内涵发展
组织建设的意义:
一、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
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求“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开展一致的行动,孩子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是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需要。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在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可能发生矛盾的时候,怎样保证学生的权利就成了棘手的问题,而一旦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实施过程:
一、营造氛围,确立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从价值取向维度,关注人的主动发展。
2、从思维方式维度,致力于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二、结合实际,形成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的运作方式。
家长组织建设可以根据学校实际,从班级起步,通过家长自荐和班主任推荐,逐步建立年级和校级组织机构,这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1、家长义工部:负责学生上学放学时的安全秩序维护等工作。
2、宣传部:负责向学生或学生家长宣传学校的一些通知等工作。
3、活动策划部:负责开展学生活动的一些策划和组织工作。
4、学生作业督导部:负责统计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方面的相关问题等工作。
5、课程督导部:监督学校课程的发展情况。
6、读书项目组:管理学生和家长一起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活动(包括小故事、小新闻等)。
7、特色爸妈俱乐部:负责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学习,并为孩子们上一节或几节脱离校本课程的课。
8、后勤部:负责孩子的学习后勤保障工作。
三、创新机制,孕育家长委员会自组织建设的团队文化。
在建立家委会组织,并实现规范化运作后,就需要尊重组织发展的特殊性,培育自组织的文化。
在形成相关文化意识之后,学校与家委会合作,进一步探索形成家校职能工作对接制,体现为组织机构、功能开发、资源整合和管理机制这四大领域发生对接,形成家校互动管理的“四大运行机制”,即“家校合作九部对接制”“轮值督学相约星期制”“家委双主任分工推进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制”。
明确的组织分工,让每一位参与者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培育过程中建立,也逐渐改变了学校和家庭的身份与地位,一种“我们共同的学校”“我们共同的班级”的理念慢慢形成于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中。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学校各项改革教育中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新模式,致力于进一步推动家校互动管理机制向深层次、多元化、互联网方向发展。
一、“家长义工制”:让家长走进学校。
1、为义工办公室配备电脑,让义工定期上网收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优秀文章,作为培训家长义工的资料。
2、发挥网络的作用,定期发布家长义工的工作经验,表彰认真负责的家长义工。
3、挖掘家长义工的资源,让他们走进课堂。感到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学校主人翁。
4、把由学校组织逐步转变成由家长学校牵头,学校参与指导,建立家长义工协会,让家长们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5、由家长委员会召集家长茶话会,交流教育心得,分析教育得失,让家长在交流中受到启发。
二、上海市嘉定区建立区级家长委员会。
三、“家校互动”系统在上海正式开通。
在家轻松点击网页,便可查看学校的最新通知、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当天的作业,并且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解疑释惑、倾吐心声,从而不必担心因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交健康成长。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运行机制。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主导性。
推进家校合作的正式组织建设,形成相关运作机制,是转型时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家校合作管理新探索中,如何尊重“新”家长的特殊性?如何进一步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总结: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学生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校本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
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家校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组织建设,共同教育孩子,无疑能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率,提高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