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最近退休了,看到她的退休金我emo(郁闷)了。”
这是一位上海网友不久前在论坛上发出的感慨。
这位网友的妈妈一直在外企工作,从很早以前就开始顶格缴纳五险一金,原本以为退休后养老金会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工作四十年下来退休了收入一落千丈,管你月入四万还是年入百万,退休了就是七千块拿好。”
为什么退休前后的收入落差会这么大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社保缴纳基数是有上限的,最高为社平工资的3倍。比如上海目前的基数上限是31014元,北京的上限是28221元。
不管你的实际月收入是5万还是10万,缴费基数的上限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月缴纳的养老保险,只有个人交的部分才能进入个人账户,单位交的部分是进入统筹账户去“均贫富”的。
退休以后,我们的社保养老金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账户里累积的金额;
而对基础养老金影响最大的,是当地上年度的社平工资。
假设两个人同样工龄30年,一个人始终按社平工资的60%缴纳社保,另一个按社平工资的3倍缴纳,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为8000元:两人的基础养老金分别为1920元和4800元。
虽然退休前,后者每个月交的社会养老保险是前者的5倍,但退休后两人的基础养老金只相差两千多元。
现实就是这么扎心:收入越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反而越低。(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退休前收入)
有人曾对比过2017年时北京各个收入阶段的养老金:
因为社保缴费基数和社平工资每年都会小幅调整,所以现在的养老金数据和2017年已经上涨了,但各个收入阶段的养老金替代率,还是这个水平。
小红书上一位北京的女士,最近刚刚开始领退休金,每个月8000,虽然比很多人高,但她的退休金替代率只有20%出头,她原来的月工资有近4万
世界银行组织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需不低于70%;如果低于国际警戒线55%,生活水平会急剧下降。
当然,高收入人群通常有更多的财富积累,可以补充养老。但财富大多在资产(房产、股票基金、黄金等)上,并不能直接当钱花,而资产变现往往受限于市场环境。
比如2008年时,房价暴跌,很多人想卖掉手上的房产,却难以脱手。他们在资产上很“富”,在现金上却很“穷”。
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认为:一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并不是由财富总额决定,而是由现金流来决定的;养老规划的目标,不是资产积累,而是为退休以后安排好替代性收入。
默顿教授建议用终身年金险来弥补退休后的收入落差。
终身年金险=终身收入保险,只要活着,就能一直领下去。
高收入人群投保养老年金,对保险公司而言,几乎可以说是一种“逆选择”,因为他们有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更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会活得比平均寿命更久,能领取更多的养老年金。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过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前1%高收入的女性,比收入最低的1%女性,平均长寿10.1岁;男性的差距则达到14.6岁。
就我们国家而言,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均寿命,也普遍高于不发达地区。比如2021年北京和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分别为82.47岁和84.11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93岁。
高收入人群投保养老年金,有机会获得比其他人更高的回报。
以40岁女性,年交20万,交10年为例,从60岁开始每年可领取20.72万,领一辈子。领取到90岁时,累计已领取642万多元。
表格中的数字全部都是写入合同,所见即所得,没有波动,保证拿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