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一、门匾难归,家风生根

我的老家在山西襄汾县塔儿山脚下。受地形限制,老家的窑洞坐西向东,院子大门朝南。青砖砌成的大门并不高大,在我印象中宽窄大约勉强能进出一辆平车。大门上有一块刻着“耕讀傳家”四个大字的砖雕门匾。小时候,我并不认识繁体字的“讀”和“傳”,借助字典认识了这几个字,但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至少在我10岁以前,父亲没有给我讲过门匾的含义。

大约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父亲正式给我讲了这句话的意思:耕,就是耕耘园田,以立性命;读,就是读书学习,以立高德;传家,就是注重家庭教育,把勤劳耕作和不辍学习作为一种传统和家风影响和教育后代。父亲第一次讲这块门匾时的语气十分平静,至今我还能依稀回忆起父亲讲这番话时的样子。后来,父亲不止一次地重复着这样的讲解,有时候是对我一个人,有时候是在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但他每次讲完总要补充一句话:“别看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并坚持一辈子不容易;即使自己做到了,但能够一辈接一辈地传扬下去更不容易。”

弹指一挥间,我现在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随父母一起迁出老家已有34年。而我更是渐行渐远,从临汾到太原,从太原到北京,能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前两年听父亲说,由于人口不断迁移外流,门匾已经被人撬走了。这让父亲非常惋惜,而我并不觉得那么珍贵,毕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雕雨琢,门匾早已斑驳不堪,丢就丢吧。

儿子结婚的前几天,我和父亲聊起要给儿子嘱咐点什么,这四个字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回想父亲对“耕读传家”一次又一次的讲解,再从我们家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父母治理家庭、教育子女的言行中仔细揣摩品味,倍感这四个字的凝重。门匾似乎永远回不来了,但父母亲一辈子躬身践行“耕读传家”的行动已经对我们家的家风带来了巨大影响,“耕读传家”在我心里已经深深扎根。本文或许能对“耕读传家”做一些自己的诠释,以此纪念失去的门匾,也想将父辈们亲手打造的家庭文传承给刚刚完婚建立自己家庭的儿子以及李家的所有后人。

二、勤耕园田,黜奢崇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劳是农耕家庭的本色,也是父母亲身上的光辉品质。父亲一辈子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尽管他是一名教师,但他比很多农民会的农活还多。年轻的时候,他利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在山里垒坝筑堰、开荒造田、凿井淘窖、砌石烧砖;退休以后,他除了坚持读书写字、看书读报外,还养牛养蜂、种瓜种菜、修车编筐、砌墙垒砖,做木工、当瓦工,每天起早贪黑,总有忙不完的活。父亲还掌握了一些绝大多数男人不会的技能,他能飞针走线纳鞋底,还会舞动竹签织毛衣。实在是个勤快的“全能老爷子”。母亲年轻的时候一直是大队的干部,不仅风里雨里带领社员们耕地播种、除草割麦、收秋碾场、打草积肥,还要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纺线织布她从十几岁一直坚持到60多岁,至今她还带着老花镜裁剪衣物、缝兑门帘、轧制鞋垫、制作绣球,这些都是他们勤劳的真实写照。

父母亲多次叮嘱我们:从事任何职业,可以当官,可以种地,可以造机器,可以做学问,但不管干什么,离开勤奋将一事无成;不管在哪里做事,可以给国家,可以给公司,可以给朋友,也可以给自己,但勤奋努力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务,是先于能力的态度,是能够抓住机会和赢得信任的基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时写下的警示名句,也已经成为父母亲规范家人行为和指导家人生活的准则。父亲曾经告诉我们:往小了说,奢华涣散人的精神,摧毁人的意志;往大了说,奢华助长物质攀比,影响社会风气。在克勤克俭方面,父亲几乎在任何认识他的人中有口皆碑:一辆自行车骑了50年还在用;一担水桶竟然和我大姐一起退休;母亲的省吃俭用也是令我们心生敬佩:一台缝纫机从我出生那年到现在还在工作;一副老花镜竟然和父亲轮换着用。在反对铺张方面,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巨大。奶奶高寿92岁,她老人家八十寿辰前,家人在一起商量想给老人家祝寿,我父亲坚持反对;2013年,父母亲度过了他们老两口的金婚,我们姐妹几个在一起合计着是不是搞个仪式,父亲断然拒绝;到去年他们老两口也迎来八十寿辰,我们姐妹几个也曾经动议庆祝一下,但是老人还是不同意我们操办;到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我和妻子就自然选择搞一个简单的聚会招待亲朋以表示祝福。不是不可以搞个大宴席,也不是不想让更多地人来沾点喜气,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想讲排场,不给大家添麻烦,不愿意让奢华侵蚀家族的文化基因,改变勤劳淳朴的家风。

三、常读诗书,启智养涵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父亲是一名教师,重视读书学习、重视子女的教育不难理解。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家里壁柜和箱子里总是有不少书可以读。虽然不能与真正的书香门第比,但我们姊妹几个很小就能读到《苦菜花》、《敌后武工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还有很多《中国青年》、《青年文摘》等多种杂志。十里八乡一些爱读书的村民经常到家里借书,父亲总是很高兴与这样的人交谈读书心得。父亲不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能读得到起书、也有人带着读书的环境,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崇尚读书、崇尚知识的文化氛围。在我印象中,父亲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笔记本,每当碰上文思巧妙的楹联、石刻等,他都要仔细记录。即使由于时间或条件限制无法记录,他一定要求我用相机拍下来,回家后再重新记录一遍。直到现在,父亲读书不辍,笔耕不止。这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知识的习惯。

能让读书成为我们家的一种群体氛围,母亲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她对子女成长的期望也至关重要。尽管母亲因为种种原因是在跟父亲结婚以后才勉强读了几十天的书,但母亲对读书学习的重视强过我们任何一个人。早年她为了工作不仅拼命学习文化,而且经常让我帮着他识字做笔记,到晚年还在父亲的帮助下读报纸、看新闻。为了孩子们更有出息,她不仅节衣缩食供我们上学,还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极有远见地将我转学到离家40里外的县重点学校。我的大姐、二姐能够成长为人民教师,我能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16年后再次加入攻读博士的行列,可以说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不无关系。

读书贵在养心智,不可只为稻粱谋。不可否认,正是由于父母亲重视教育和学习,我们姊妹三人都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跨越,再下一辈的孩子们也多有出息。但在父母亲看来,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一种立身安命的技能、乃至出人头地的本领并不是读书的唯一目的和高层次的追求,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内涵修养,能够用所学知识造福社会才是他们对我们的真正期望。他们常常教育我们:“读书不能读到鼻子里”,只能嗅到铜臭而嗅不到人气;读书是向先贤学习礼数,而不能“三年土、三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但生活实践才锻炼人的智慧,等等。

我清楚地记得大学二年级回家度暑假,自己不愿意穿着旧衣服干农活,特别是不愿意挑茅粪,父亲非常严肃地批评了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知识并不区分劳动者身份的贵贱。劳动就是光荣,懒惰就是可耻”;“大学生挑茅粪并不丢面子,真正丢你面子的是成了大学生却被人指责你不懂道理。”还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一起砌墙,但家里没有水平尺,父亲用木板和一段细水管自造了一个水平尺,他一边干活一边对我说:“有知识和用知识是两码事,缺乏知识是“睁眼瞎”,有知识而不能用就是 “书呆子”;读书人要接地气,在实践面前,有知识不会用和没有知识没区别,这无关你有什么学历,也无关你能当多大的官。” 可见,父亲对我们读书的期望并不是光宗耀祖,也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做一个追求圣贤之道的人,一个有涵养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深耕心田,敬谦拒傲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在很多人的眼里,父亲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甚至吃饭穿衣的习惯比农民还农民。同样,母亲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他们二人都是懂得深耕心田的智者,都有极富蕴含的精神世界。

父亲的内心世界像水,深沉而平静。父亲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但他总是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他醉心书法,但他的书法总是字体工整,很少疾书狂草;他喜欢写作,但他的作品言简意赅,很少刻意雕琢。2014年他将曾经发表的文学作品和退休后撰写的文章集结成册、编辑出版,尽管每篇文章都不长,也多是生活或工作琐事,但每个故事、每个人物都在刻画一种精神、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追求。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很少讲大道理,总是善于用简短而含义深刻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我也很少有机会见到他当众讲话,而这次在我儿子的婚礼上,他气定神闲地讲话又给了我一个震撼!第一,父亲将他作为长者的角色和所要表达的浓重情感极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思绪奔涌却又收放自如,感情真挚却又心思缜密;第二,父亲的讲话在突出对李哲和谢彦的祝福的同时,把全部参加婚礼的人都关照到了,而整个讲话竟然一句多余的话没有!第三,父亲讲话充满了自豪,但语言表达风趣幽默,气场十足。这足见父亲深耕心田的功力。

母亲的内心世界像火,热烈而鲜明。如果说父亲的感情深含不露,那母亲的情感则是热情奔放;如果说父亲的智慧是静若止水,宽厚包容,那母亲的智慧则是善字当头,爱憎分明。她对贫弱者——无论远近——从来都是古道热肠,对蛮横者——无论亲疏——从来都是当仁不让;对待矛盾的解决——无论家庭纠纷还是集体冲突——从来都是一分为二,对待利益的处理——无论邻里相处还是偶遇路人——从来都是与人为善。母亲虽然不会像父亲一样写文章,但她深耕心田的成果也是沉甸甸的。比如,她告诫我们:要把心胸置于大处,要把眼光看到远处,要把别人放在前头、要把自己放在后头。她经常叮嘱我们的一句话就是:人活在世上要懂得自尊自爱。“一件衣服可以穿烂,但不能被人指烂!”这些话都是她历经沧桑而凝练的人生智慧,也是她善于观察、勤于反思,完善自我、升华人生的精神写照。

空心谷穗举头向天,饱满谷穗低头向地。作为扎根农村的家庭,播种收割的活动总能给人们太多的智慧启迪,父母亲也经常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们对我们最多的嘱咐是:做人实实在在,绝不吹牛煽天;办事脚踏实地,绝不弄虚作假;待人谦虚诚恳,绝不趾高气扬;说话思虑再三,绝不口若悬河。不管自己取得多大的成绩,都要听听得进批评意见;无论别人比自己水平差多少,也要尽量从对方身上学到长处。这些东西已然成为父母亲对子女、对孙子和外孙们的一贯要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是父亲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大概我还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就让我将这幅对联用毛笔写下来并贴在家里中堂两侧,时时提醒我不要骄傲,要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亲戚家一次大型聚会上做了一个发言,那时候自己正在完成博士论文,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成为博士的荣耀。回家后父亲首先肯定我能够站出来表达感恩和亲情的勇气,但他转而重点批评我有自我吹嘘的倾向,母亲也正色告诫我:以后在任何场合说话,脑子里一定要仔细斟酌。此后,我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参加重要活动必须做笔记,只要发表讲话必须提前准备。

五、谛读人生,地厚天高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总理所做的名联。其中,“有肝胆人”,指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格高尚的人,父母亲当然要求我们自己做有肝胆之人,更要多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无字句处”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从无字句处读书”就是指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人生智慧。也许“从无字句处读书”并不是“耕读传家”的本意,但这同样是父母亲教导我们和传扬家风的重要方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一家人坐下来总结一段时间来的成长收获,或者自己在处理某件事情上的言行得失,已经成为我们家人聚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家庭会议上,无论儿子女儿、媳妇女婿,也无论孙子、外孙,大家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人和事做个介绍,然后自己分析和总结从其中得到的收获和启发,大家再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点评,或是反对或是赞同都要直言不讳、言之有据,最后由父母亲进行总结。父母亲总是能够根据孩子们不同的特点和成长阶段给予中肯的指导。父母亲80岁那年正月初四,父亲亲自召集和主持了那次家庭会议,会议也比较正式和隆重。在会议结束时父亲给我们讲了三个他精心准备的故事,故事依旧短小而幽默,但给我们传达了三点希望:第一,遇事多思考,蛮干等于惩罚自己;第二,执着的态度对做成一件事情很重要,但学会反向思考往往可以彰显智慧;第三,人的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但将智力水平都发挥在善良的方面,人就不平凡。

母亲更是具有敏锐的直觉和惊人的洞察力。我们常年在外,回家也总愿意报喜不报忧,免得老人担心。但回家不到半天,母亲就对我们最近工作是不是顺利、情绪是不是正常、甚至手头是不是拮据等等能掌握个七七八八。每当我们离开家奔赴社会、奔赴职场,她总是能有针对性地提醒我们:最近要注意多和什么样的人交流?跟领导沟通要突出什么重点?管理部门要注意什么方法?等等,即使她对我们工作的技术性一点也不懂,但她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似乎总有自己的独门诀窍,也往往药到病除。真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作为普普通的百姓,我的父母用他们的奋斗教育了我们:做人,不在乎权势有多大,也不在乎你起点有多低,最重要的是不断奋斗,积极向上。官大不做事,一定遭人唾骂;平常工作往人前面走,照样能够赢得尊重。人强不一定能有好运气,但没有好运气也绝不能放弃奋发拼搏的志向。

父亲一辈子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他在所有工作过的地方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也赢得了领导、同事的尊重和他的学生的爱戴。在李家庄当小学校长,他发动村干部打窑洞,让那些渴望知识的农村孩子冬天不再在四面透风的寺庙里受冻;在贾沙向学校当校长,他动员村民一起建校舍,让贾沙向大队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他能够给学生们生炉子取暖,也甘愿给同事们排忧解难。只要看看他80岁那年,书法协会的朋友们送给他的字画,就会知道别人对他的高度评价。更为让我有些自愧莫如的是,他60年前曾经教过的小学生竟然还能登门看望他。谁能说平凡就一定平庸?!

母亲同样也是一个出生在山沟里的农家妇女,但在我看来,她的性格有点像彭德怀。不是我对自己的母亲过誉,而是当了她50年儿子才能读懂她智慧来源:她不是因为智慧而勇敢,恰恰是因为勇敢而智慧。别人可能过多地赞美她思考问题的全面周密、处理问题的灵活机智,但我却最了解自强不息的斗志和不甘落后的精神,还有她生就的一副敢于担当责任的肩膀。实际上,她因永远不会推卸自己的责任,才始终冲在集体或者家族利益的最前面,反过来,也正因为她心存不甘落后的斗志,才更加智慧地代表了集体或者家族的利益。因此,母亲身上最闪亮的精神不该是智慧和谋略,而是她的责任意识和拼搏精神。在她眼里,责任比天高,荣誉比地厚。是她教给我们:前路艰难崎岖,但人要自强不息!

六、传承家风,砥砺前行

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暖家庭,更庆幸自己始终蒙受着“耕读传家”家风的浸润和熏陶。父母亲的一生就是对“耕读传家”朴实无华但光彩照人的诠释。50年来,父母亲坚持用自己的言行将“耕读传家”写到我们心里,成为家风的重要文化基因;50年来,“耕读传家”不断渗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选择成长和发展道路的重要价值遵循。

按照我的理解,“耕读传家”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勤耕园田,黜奢崇俭;常读诗书,启智养涵。意在突出以勤俭和学习夯实基础,将立德启智作为生活主旋律。第二层次:深耕心田,敬谦拒傲;谛读人生,地厚天高。意在突出用自省和深悟强大自己,将自强不息作为生命的最强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就像父亲所说的那样,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并坚持一辈子不容易;即使自己做到了,但能够一辈接一辈地传扬下去更不容易!希望我们李家的后人都能以父母亲为榜样,永远把握生活的主旋律,努力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