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致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一、天下之致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能驾驽统御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乾坤相对,乾之阳刚,包含入坤之阴柔。
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柔软弱小的事物能战胜克制刚烈强大的事物。柔弱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问,代表了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像东方初升的太阳。而刚强代表事物发展的未尾阶段,是盛极而衰的阶级,像日薄西山大势已去。柔与坚的运动表现为:坚一一柔一一坚。用阴阳表示为:阳一一阴一一阳,用《易经》表示为:乾一一坤一一乾。
故而,柔弱与刚强相对立又相统一是一种客观存在。柔弱代表新事物,刚强代表旧事物。从发展的角度看,新生事物必然战胜老朽的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
二、无有入无间,
无与有阴阳相斥又合一,“有”合一于相对之“无”中,《老子》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即为此意。
《易经》中乾卦为首为一为阳为坚为有,动变为“二”为次为坤为阴为柔为无,其发展的过程是“亁一一坤一一乾”,换言之即“有一一无一一有”,这个运动过程正好与“无有入无间”相印证。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有”是否定之否定的“有”,“无”是与肯定之“有”即“纯有”相对的“无”,事物运动过程就是从肯定的“有”开始发展到否定的“无”再发展到否定之否定的“有”,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有一一无一一有”,亦即“正一一反一一合”的过程。
所以说,个性与共性相对立又相统一于共性中,两者的运动是从绝对个性到相对共性再到相对个性,这正是标准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法的运动。
三、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我正是根据这个知晓无为具有的益处。不言之教,《老子》第四十一章中“建德若偷”,指出,建功立业,宣扬教化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说,“不言之教”是“德”的教化,是“德”在潜移默化。无为之益,《老子》第三十七章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指出,“无为”是“道”之“无为”,所以说,“无为之益”也是“德”之益处。
《老子》第二章中“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指的正是“德”,也就是“德行”,或者说“德治”,“德”的主体是“道”。潜移默化、不言行教,不争居下、无为处事的德行,天下人虽然听说过但很少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很少有人自觉运用它。
道与德是相对立统一的,尊道重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标准。总而言之,自觉遵循自然辩证法,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又红又专的人。
(郑裕波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