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无声告白》这本书,是在一次读书会上一位书友的分享,当时关于原生家庭讨论了很多。彼时只是听了故事大概,对原生家庭只停留在概念和有点遥远的案例上。
这次和伴解一起共读这本书,读完才真切的感受到当时书友分享时的心情。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城市的一个五口之家。母亲玛丽琳白种人,从小被教导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可她自己却梦想当一个医生。大学没毕业就和教授也是现任丈夫詹姆斯结婚并生小孩。八年后梦想再次唤醒了她,她不顾丈夫和两个孩子,离家出走。四个月后因为怀了三宝不得不放弃医生的梦想,回到了家庭。
父亲詹姆斯是华裔,父母都是中国人,家庭贫寒,又因为种族,在美国的小城市受尽歧视。后来在当地大学当历史教授,和学生玛丽琳相爱并结婚生子。大女儿出事后出轨同为华裔的教授助手路易莎。事发败露后还是回到了家庭。
大儿子内斯遗传也父亲的黄种人基因,是父亲的翻版。受周围人歧视,在家里也不受重视。但是爱好天文,自学成材,考上了哈佛大学。
大女儿莉迪亚。外表看起来是黄种人,除了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在家庭中被父母寄予厚望,在母亲的高期待下压抑的优秀着。最终不堪重负,走向了湖心溺水自杀了。
小女儿汉娜从出生就似乎预示着不该来这世上。她的到来,是母亲玛丽琳的医生梦戛然而止。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作者以大女儿莉迪亚自杀(姑且认为是自杀)为契机,把这个家庭的全貌向我们一步步剖析开来。
控制欲的传递
玛丽琳放弃了年轻时的医生梦,回归了家庭。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有自己的意志和决定,当然也没有自己。她纯粹是为取悦母亲而活着。而追溯玛丽琳的成长环境,她的性格,更多来源于小时候被母亲逼迫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她要强,要反抗自己的母亲,于是和中国裔的詹姆斯结婚,拼命想要做一个医生。她反感并逃脱了母亲对她的人生干预,却转而将母亲的行为方式压在女儿身上。
孩子不是父母意志的延续,他们是独立自由的人。父母能够理解到这点非常不易。这种控制欲往往源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如法炮制到你自己孩子身上了。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
有些时候我们做事并不自知,比如对 孩子语言暴力、强硬要求他们做他们并不愿意的事、冷暴力。然后偶然的一天,你发现孩子对身边的小猫小狗说着你训过他的同样的话术。他们长大后,训斥的对象就变成了自己的孩子。
玛丽琳就是这么炮制了母亲的强压教育。只不过内容走向了极端的两个方向。母亲要求他做个安分的家庭主妇,她则拼命要女儿莉迪亚做个优秀的女强人。
父母体罚越来越多的被社会笔诛口伐,但是更多的暴力并非体现在身体上。比如做错事爸爸口中粗暴的谩骂,比如被母亲冷落在小黑屋。语言暴力和冷暴力对孩子心理伤害不可小觑。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曾经过很长的给父亲的信,里面细数父亲曾经的言行给他带来的心灵伤害。他在世时嘱咐母亲转交给父亲的,但是母亲看完怕恶化父子关系,并没有转交给其父。里面写到,一次卡夫卡因为晚上淘气要水喝(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喝水),父亲警告没有见效后就把穿着睡衣的卡夫卡拎到阳台上,关了门好一会儿才放他进屋。自此,卡夫卡心里就有了这样的想象:这个巨人,我的父亲,终极法庭,会无缘无故的走来,半夜三更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在他面前我就是这么渺小。
卡夫卡从小就很敏感,父亲这个举动带来的伤害持续了一生。有时候可能并不自知,你现在性格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小时候父母的影响。父亲从小对我很严厉,并且教导我们要中庸。我虽然不认同一直在反抗,想要努力变得优秀,可是内心还是有中庸的思想作祟,并没有逃出父亲画的框框。小时候的语言暴力更不用说了。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莉迪亚的家庭,确实压抑得有点畸形。这里不能向家人充分表达自己,也不能得到正常合理的爱。玛丽琳的诉求,像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拼命挣扎的莉迪亚。莉迪亚怕再次失去母亲,不断顺从母亲的期望,努力变得优秀。可是这样的生活压得她难以喘息。
真正的爱是相互尊重,而不是一方想要控制,另一方配合的取悦。所以莉迪亚最终不堪重负走向了湖心。
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个大话题。看过一本讲学校教育的书《夏山学校》。这是美国一座建在山上的学校,来这里的小孩子都被自由对待,上课没有课表,只去选择喜欢的老师去听课,也可以不上课去玩、做木工手工,所以在一般小孩子看来想做而不得的事情,在这里都是被允许的。你一定以为这里会乱七八糟。而事实是,这里的学生情商高、创造力极强,每个孩子都被尊重被重视。一般孩子的各种陋习,比如说打架谩骂、逃课、抽烟等,这里也不会禁止。只不过孩子玩腻了就觉得没有意思,自然去找跟感兴趣的东西去玩了。
这里不会逼孩子读书。不干涉是管理学生的唯一政策。
孩子的生活依其自由意志,而非焦虑的父母或那些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意志,家长和老师的干预和指导,最终造成的是一些机器人。一个顺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
让我感动的是,夏山学校,不只是求而不得的“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存在着。现在北京的“巴学园”就是以夏山学校为原型创建运营的,我相信自由教育会被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可。
你将来会是一个好父母吗?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其实幸福的家庭也是各不相同的。我自认为父母关系还算和睦,生在了幸福家庭。可是在看了几本教育相关的书之后,发现父母在教育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做一个称职的好父母何其艰难。
父母的思维方式和教育习惯已经渗透到大脑的你,能不能内心强大及时觉知,把这些都内化成积极的东西。这是所有父母的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