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副标题: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作者:[美] 特奥·康普诺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以及相关软件的普及,我们迎来了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年代,如今面对繁杂的信息,大脑已严重超载,每天忙忙碌碌,依旧感觉好多信息未能及时处理,直到看到了这本书,方知大脑需要减压,才能高效运转。
这本书的作者特奥·康普诺利,精通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神经学、企业管理等领域,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荷兰自由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也是多个跨国公司的顾问。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在我们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怎样做才能让自己专注起来,让大脑的思考变得科学高效。如今的我们每天痴迷于手机,一会儿不看手机如同丢了魂儿似的,注意力陷落在大量的信息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专注,大脑因此疲惫不堪。这本书研究了大脑是怎样思考的、哪些行为影响了我们深入思考和怎么让我们的大脑在大量的信息里高速运行。
一、大脑是怎么样思考的
作者把大脑分为反射脑、思考脑、存储脑,共同完成我们的认知、决策、思考等活动。
[1] 反射脑
反射脑主要处理我们最原始的刺激反应,例如冷暖、疼痛、饥饿等。它的特点就是反应特别快,处理问题是自发、无意识的,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高效的同时却容易出错,因为它没有时间去判断。
举一个例子:一个玩具球拍和一个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拍比球贵了1美元,那么请问球是多少钱。有50%-80%的人会一口回答0.1美元,其实正确的答案应该是0.05美元。
因此,反射脑不适合做重大决定,然而一些职业必须依靠反射脑来做决定,例如军人、医生等,这时经验就非常关键啦。
[2] 思考脑
思考脑负责所有的思考过程,是我们做决策最重要的一部分,涉及逻辑、判断、深入思考等行为。特点是处理速度慢,需要保持专注,但容易疲劳,不能多任务并行。
有些人看似很厉害,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发微信,甚至能够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然而驾驶的动作已经练成了肌肉记忆,是下意识的行为,它用的大脑的资源是非常少的,而且边开车边打电话已经被证实会严重影响司机的反应与判断。有个模拟实验,让一些人分别从一条繁华的路上开车两次,一次是正常路过,一次是打着电话。结果显示,打电话的那次,司机对前面车辆的刹车、红绿灯的反应都变迟钝了,平均慢了0.1秒,然而这0.1秒的差距,生命攸关。我们以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时候,实际上只是不断地在任务之间切换而已。
因此,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根本无法同时处理两件事情,需要与反射脑配合。
[3] 存储脑
反射脑和思考脑是我们清醒时呈现活跃状态,当我们休息之时,存储脑便开始活跃起来,存储脑像我们的后台数据库一样,把我们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和存储,存储脑若进行高效工作,需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有时候我们绞尽脑汁想不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一觉醒来之后灵感迸发,这是因为我们休息之时存储脑一直在工作,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定时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对保持智力生产力和创意来说,这样的放松至关重要。因此,很多人眼中“浪费的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
二、信息超载时,哪些行为影响了我们深入思考
作者在书里给我们列出了4种原因,分别是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
[1] 随时在线
首先,随时在线是让大脑超载的元凶。如今,随时在线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常态,手机、电脑、PAD绑架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习惯于时不时地查看手机等电子设备,生怕遗漏了重要信息,甚至听觉出现幻听的情况,总以为手机在振动或者响铃,我们总是把“秒回”当做一种美德,让别人感觉自己的效率特高,能够及时回复一切信息,可是实际上呢,我们以为随时在线,是高效率的表现,但是长期下去,其实每次回应都在分散我们专心思考的时间。
很多专业人士在工作中很少能有完整的45分钟是不受干扰的。如果有比较困难的任务,有37%的人很难在办公室里完成,需要到咖啡馆、或者是自己家里这种比较安静的地方完成,因为这些地方能不受干扰。还有6%的人在哪里都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
有一本书叫做《你充满电了吗》,这本书对15万智能手机用户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手机每天要被解锁110次,最高时候平均每小时要看9次手机,也就意味着不到7分钟,人们就会放下手里工作,去看一次手机。而每看一条信息,我们都需要6、7秒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白天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越多,存储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的强度和难度就越大。
[2] 多任务并行
其次,多任务并行也会让大脑超载。刚才也讲过,思考脑不能同时进行两项工作,因此,无法多任务并行,不像电脑系统那样,启动内存,可以同时打开多项任务窗口,彼此切换毫无障碍,然而大脑无法与电脑相比,如果强行运行这样的程序,就只会让错误增加、总时间延长。
2013年西班牙有一起严重的火车脱轨事故,驾驶员在出事的前几分钟,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和电话里的同事一起商量火车的行驶路线,同时还翻了自己手里的行驶图纸还有其他的文件,结果酿成惨剧。虽然这个电话没有被认定是造成事故的最终原因,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电话,火车平安开到最后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3] 负面压力
再次,负面压力也会让大脑的负载过重,平时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间歇性压力,有任务时紧张,任务完成之后感觉满足,好似弓箭一般,每次射出一支箭之后,弓便恢复状态。这种压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持续的低水平压力,就像是一直拉满的弓,时间长了,它的弹性就会变低。那么压力在什么状态之下对我们有好处呢?当压力适当、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时,或者略高于我们的能力之时,压力有助于我们的大脑高速运转,反之,则导致大脑紊乱甚至崩溃。
[4] 睡眠不足
最后,来谈谈睡眠不足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熬夜的坏处,每次熬夜之后,感觉身体被掏空,大脑也被掏空一般,影响智力和认知能力,睡眠不足会直接让大脑的内存变小,因此休息之后存储脑接收到的信息就没办法归类整理。
《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用试验来验证熬夜与接收新知识的能力之间的关系,选了28名学生,先让他们看一组图片,等过两天让他们重新回忆照片里的信息。这些人其中一半在实验的前一天被要求通宵不睡觉,另一半是正常睡眠。测试结果发现,之前通宵过的那一组学生,比正常睡眠的那一组学生,平均少记忆了19%的图片。
1965年,一个17岁的高中生兰迪·加德纳持续264小时不睡觉,也就是11天,在第二天他的眼睛发生了聚焦困难,随后丧失了通过触摸鉴别东西的能力。到了第三天,他开始变得焦躁,协调能力丧失、语言含糊不清,实验结束后,他的短期记忆力明显下降,还出现了幻觉,情绪也明显变得偏执、容易激动。
我们遇见喜欢在夜里工作的人们,一些人是天生的夜猫子,睡眠时间少,却精力充沛,比如爱迪生,还有一些人是伪夜猫子,喜欢夜深人静的工作环境,但是熬夜导致困乏、劳累,其实他们需要足够的睡眠,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伪夜猫子,每天晚上不愿早睡,每天早上不愿早起,这对大脑影响极大,需尽快调整。
三、怎么让我们的大脑在大量的信息里高速运行
作者总结了四点,分别是离线思考、批量处理、充足睡眠和科学的面对压力。
[1] 离线思考
我们打开手机,准备上网查询信息,顺手打开微信,不知不觉地刷了会儿微信,时间便过去了近半个小时,而你呢,却已忘了为何要打开手机,当你有条件时,远离手机以及网络,安排一个你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完全投入的解决一件或者是一类事情,在这期间,要避免外界给你的各种干扰。最好的方法是平时手机断网或者是静音,每2个小时之后,抽10分钟集中处理信息和事务,既不会耽搁事儿,也不会让别人觉得不回信息很不礼貌。记得前不久写过一篇类似观点的文章《别让手机绑架你的生活》。
[2] 批量处理
面对诸多任务,作者建议我们用四象限法则把事情分类为:紧急又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既不紧急又不重要。分类之后,可以进行批量处理:1.一次只完成一个任务。2.把密切相关的任务放在同一个批次,避免来回切换。3.把琐事放在同一个批次。
[3] 充足睡眠
我们至少要保证8个小时的正常睡眠,在睡前的1个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开始进入离线状态,可以看书、听音乐、计划一下明天的安排,估计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已经习惯于玩着手机入眠,这种习惯对于身体百害无一益。
科学研究证实,90%的电子屏幕都会发出一种干扰我们睡眠的“蓝光”,我们的大脑会把它判断为白天的光线,而不是晚上的光线。所以当我们玩手机的时候,大脑会误以为现在还是白天,并不是睡觉的时间。有一个实验,让两批人分别在睡觉前读电子书或读纸质书,然后来检测他们身体中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主要是帮助我们睡眠的。结果就发现,看电子书的人比看纸质书的人的褪黑素分泌要晚一个半小时。这就意味着,身体早应该进入睡眠状态,然而却丝毫感觉不到困乏,这就是电子设备对于我们睡眠的影响,这也是为何我们熬夜至后半夜却不困乏的原因。
[4] 科学的面对压力
面对压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一个不被打扰的任务,注意计划的截止日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减少不确定性焦虑。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叫做“A、B猫的电击进食实验”。把两只猫放入笼子里,进食时必须经受电击,区别是A猫受到的是持续的稳定刺激,即每次进食都要进行电击,而B猫受到的不确定刺激,即每次进食不一定都要进行电击,最后A猫适应了压力,B猫断食并出现了胃溃疡。按理说,A猫受到电击的次数大于B猫,应该受伤更严重才对,其实不然,A猫已习惯于进食被电击,这是为了生存的妥协,B猫呢,久而久之,生活在恐慌不确定之中,形成焦虑情绪,面对不确定性,每天进食压力巨大。
四、总结
这本书告诉我们大脑分为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三个工作部分,还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影响大脑思考能力的因素主要有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睡眠不足和负面压力,这便是大脑超载的根源所在,要解决的话就需要做到离线思考、批量处理、充足睡眠和科学的面对负面压力。
五、感悟
1、我们对于外界的刺激,下意识的就引起动作,比如手机一响就会去看手机,QQ头像一闪就会去看信息,微信红点一亮就会去查看。这种影响注意力的恶习必须早日戒除。
2、我们喜欢眼下的满足,虽然知道关掉手机效率会更高,但是拿起手机玩的诱惑更大。但是这些行为并不能让我们养成深入、专注思考的习惯,反而会丧失掉我们的信息辨别的能力。着眼未来,延迟满足,更加理性地看待手机和信息,我们是主人,却成为了手机和信息的奴隶。
3、学会在信息超载的时代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做到批量快速处理重急轻缓的事情,践行极简主义,让思考慢下来,待大脑减压之后,大脑方能高效运转,才能真正专注于当下的事情,例如这篇文章,两个多小时的全身心投入,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