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小趋势”,意在提醒我们,关注宏大框架内的细节变化,机会就藏在它们之中。在跨年的前一天,我参加了吴晓波书友会北京分会(现在叫城市圈)的跨年主题活动,和一众朋友讨论了知识付费这件事。我们谈到发展脉络,也谈到2019年的小趋势,总结来看,有三个词或许可以用来观察新的一年。
分层
分层其实不是新现象,城乡二元是分层,中产及以上以下也是分层,但是在知识付费或者知识服务购买领域,分层化的现象会变得更为明显。过去几年来,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崛起,这些平台传递知识,也尝试给到服务购买者一些思维训练的服务,但从效果来看,用户预期显然没有得到满足。
所谓分层,就是垂直深耕,对一些相对聚焦的人群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实际上已经有人在这么做了,比如香蜜会。这个中产女性社群来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新媒体矩阵的主持人李筱懿,她洞察到了中国5000万中产女性的焦虑与需求,通过建立大量的线下分支香蜜会来聚合她们,有文章和活动来回应她们的焦虑、满足她们的需求,甚至挖掘新的商业可能(如组团游学)。同时,香蜜会成员基于对李筱懿的信任、对彼此的同气相求,经由加载在微信公号上的微店,产生了大量的购买和推荐购买,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小生态。吴晓波老师在跨年演讲上提到的私域电商,香蜜会可能就是代表之一。
分层实际上是社群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社交天性衍生出了认同、信任、互赖、安全、价值等需要,而分层后的小群更能满足这些需要。所以,从商业上来说,无论是知识服务购买,还是别的2C产品,都有必要关注这个小趋势。
更进一步,在小众人群的运营上,如果说之前是轻运营为主,之后则会转入重运营。结构力思考的布道者李忠秋也讲了这一点。可以说,运营变重是分层趋势下的服务深化。
回归
我们当下生活的场景越来越碎片化,大家在一起讨论的话题也很难绕过这个现象。就知识服务购买与消费而言,很多人是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的,比如在通勤时间听书、听课,或者在做饭的时候听,但是一年下来,虽然过眼过耳的信息/知识不少,但很多人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多少改观。这很可怕。
我们到底有多依赖碎片化时间呢?我们真的有这么忙吗?忙到拿不出整块的时间来学习新知。不管你听了多少书、学了多少课程,如果一不反思,二不对学的知识进行管理,三不学以致用,也只是在把自己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万马奔腾的时候场面壮观,但马跑了场子仍空空如也。
吴晓波北京城市圈的发起人韩宝龙讲了他的一个担忧,一些平台将知识降维以后,转化成更容易理解的小颗粒知识胶囊,看起来是好事,但对于很多用户而言,轻而易举的获得让他们深陷低质量勤奋的泥潭。听了,以为懂了,就不去验证、不去应用,其实是对时间的巨大的浪费。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今日才有,只是在当下全民学习的风潮之下,它的规模大了若干量级。经过了几年的野蛮发展,现在各种平台的各种课程已经多到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学不会,接下来,觉醒的人会想要回归。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开始想,我为什么要每天听本书,为什么要花钱听各种课?听完之后我要怎么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呢?除此之外,我需要安排出专门的时间来读书、写作,而不是用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来敷衍自己。
说到底,回归是反求诸己。正如拆书帮创始人赵周所说,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要考虑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最重要的,我们不妨先提一个问题,我现在要学的内容解决什么问题?
基本功
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起,基本功都是绕不过的。但是在经济下行成为国民普遍预期的前提下,练基本功就成了一种需要。得到课程讲师汤君健谈到了他最近的洞察。在和创业者聊天的时候,流量、红利、裂变这些不再是他们关注的点,相反,制度、流程、管理这些非常基本的企业管理概念成为被反复提及的内容。
春江水暖鸭先知,创业者们的这一转变提醒我们,宏观环境变化的压力正在影响中国经济的主体;与此相应,2018年以来的诸多企业的大规模裁员,也在告诉我们winter is coming。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还有保有自己的工作或者江湖地位,首先应该庆幸和感恩,接着就要紧张和动起来了。所谓基本功,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比如,对于编辑而言,写好文案就是基本功,和作者流畅沟通也是基本功,规划好选题还是基本功。把自己的核心任务定义在基本功的练习与巩固上,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泰山不拒细壤,江海不择细流,才能成就其高其深。耐心地把细壤和细流纳入自己,是一种长期主义。唯此一途,可使我们在更不确定的时代行稳致远。